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管

食管,又稱食道,為人體消化系統之重要器官,屬中醫「六腑」範疇,與胃相連,共司飲食傳化之職。其位於咽喉之下,上接咽部,下通胃之賁門,形似細長管道,為水穀下行入胃之必經通道。

中醫對食管之認識

中醫古籍中,食管之功能與歸屬多與「胃系」或「咽門」相關聯。《靈樞·腸胃》提及「咽門重十兩,廣一寸半,至胃長一尺六寸」,此處所述「咽門至胃」之徑路,即涵蓋食管之解剖描述。食管雖未獨立列為經絡循行之所,然其生理功能與脾胃氣機密切相關,尤以「胃氣降濁」為關鍵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傳導水穀:食管主司飲食之輸送,賴胃氣之降濁作用,使食物順利下達於胃。若胃氣上逆,則易生噎膈、反胃之症。
  2. 通調氣機:與肝之疏泄相關,肝氣條達則食管暢通;若肝鬱氣滯,可致痰氣交阻,引發梅核氣或吞咽不利。

病理表現

食管病變多見於噎膈反胃等症,病因常涉:

  • 痰瘀阻絡:長期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導致氣滯痰凝,瘀血內結,阻塞食道。
  • 陰津虧耗:熱邪傷陰或年老體衰,食管失於濡潤,乾澀難下。
  • 胃氣虛弱:脾胃升降失常,濁氣上犯,引發嘔逆或吞咽障礙。

相關經絡與臟腑

  • 足陽明胃經:其循行「下膈屬胃」,與食管之氣化相通。
  • 手太陰肺經:肺主宣發肅降,間接影響食管之通降功能。
  • 肝之疏泄:肝氣鬱結可橫逆犯胃,導致食管氣機不暢。

中醫治療食管之病,首重調理脾胃氣機,佐以疏肝、化痰、養陰等法,如《醫學心悟》啟膈散之於噎膈,即體現「開鬱化痰、潤燥降氣」之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