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後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後服

食後服為中醫服藥法之一,指於進食後服用藥物。此法的運用與病位、藥性及治療目的密切相關,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1. 病位在上焦者
    《神農本草經》云:「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,後服藥。」中醫認為,胸膈以上屬上焦,包含心肺及頭面諸竅。若病邪滯留於此,如咳嗽、氣喘、頭痛、目赤等症,飯後服藥可使藥力隨飲食之氣上行,更易達於病所,發揮療效。
  2. 減輕藥物刺激性
    部分藥物性味峻烈,或具苦寒、辛燥之性,如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,空腹服用易傷胃氣。飯後服之,藉由食物緩衝,可減輕對脾胃的刺激,避免出現脘腹不適、嘔惡等副作用。
  3. 助藥力發揮
    某些藥物需藉脾胃運化之氣以行藥勢,如行氣活血之品(如陳皮、香附)或消食導滯藥(如山楂、神麯)。飯後脾胃氣機旺盛,此時服藥可協同食物消化,增強藥效。
  4. 與補益藥的區別
    補養藥(如人參、黃耆)通常建議空腹服用,以利吸收;而驅蟲藥(如使君子、檳榔)多需空腹使用,使藥力直趨腸道。食後服法則主要針對非補益類方藥,為臨床常用之服藥時機。

此服藥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結合病位、藥性及人體氣機運作,以達最佳療效。歷代醫家亦根據具體病情調整,如《傷寒論》中針對不同方劑,對服藥時間另有細則,足見其靈活運用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