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後昏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後昏困
證名,又稱「飯醉」。指進食後出現睏倦乏力、精神昏沉、昏昏欲睡之症狀。此證多因脾胃氣虛,運化無力,或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氣虛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虛弱,則水穀難以化生為氣血,反易生濕濁,阻滯中焦,導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故見食後昏沉。
- 中氣下陷:脾主升清,若中氣不足,清陽不能上榮頭目,則出現精神不振、嗜睡等表現。
- 濕濁內阻: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困遏脾陽,亦會引發食後倦怠。
治療方藥
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論述,如《東醫寶鑒·雜病篇》記載:「食後昏困,宜用參芪湯、升陽補氣湯。」
- 參芪湯:以人參、黃耆為主藥,補益中氣,升舉清陽,適用於脾胃氣虛者。
- 升陽補氣湯:具益氣升陽、健脾化濕之效,適合中氣下陷兼濕濁內停者。
相關證候
此證與「飯醉」相似,皆因飲食後氣血聚於脾胃以助運化,若脾胃功能不足,則腦竅失養而昏沉。臨床需辨別虛實,虛者以補益為主,實者需化濕消導。
延伸探討
中醫理論中,食後困倦亦可能與「脾主肌肉」相關。脾虛則四肢肌肉失養,故見乏力;而「脾藏意」,脾氣不足時,精神亦隨之萎靡。因此,調理脾胃為改善此證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