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喘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喘逆

證名:食積喘逆,又稱「食喘」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此證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食滯中焦,氣機壅滯,上逆犯肺所致,屬中醫「喘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過量:暴飲暴食,脾胃不堪負荷,食積停滯,阻礙氣機升降。
  2. 脾胃虛弱:素體脾虛,運化無力,稍進飲食即易積滯,鬱久化熱,上熏於肺。
  3. 痰食互結:食滯生痰,痰食搏結,阻塞氣道,肺失宣降,發為喘逆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喘息氣促,胸悶腹脹,噯腐吞酸,或嘔吐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兼症:脘腹痞滿,大便酸臭或秘結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
  • 特點:喘促多於飽食後加重,伴明顯消化道症狀。

證候分析
食滯中焦,脾胃升降失司,濁氣上逆,肺氣不得肅降,故見喘逆;食積化熱,則見口臭、苔黃膩;氣機壅塞,故胸悶腹脹。

治法
以「消食導滯、降氣平喘」為主,方選:

  •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: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消食化積,半夏、陳皮化痰降逆。
  • 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適用於食積兼濕熱,見便秘、苔黃膩者。

古籍參考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食喘者,因飲食過傷,胃氣不行,上衝於肺而作喘。」強調食滯與肺氣上逆之關聯,治療需標本兼顧,消積與理氣並行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痰喘:以痰鳴漉漉為主,苔膩脈滑,無明顯食滯表現。
  • 氣喘:多因情志或勞累誘發,與飲食無直接關聯。

此證常見於小兒或脾胃素虛者,臨床需辨明虛實,虛中夾實者宜佐以健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