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積腹痛,中醫名詞,指因飲食不節,積滯不消所致的腹痛。其證以痛甚欲大便,便後痛減,噯氣作酸為特征。

《證治準繩.雜病》:「食積作痛,痛甚欲大便,利後痛減,其脈必弦或沉滑。」

《壽世保元.腹痛》:「食積腹痛,其脈弦,其痛在上,以手重按愈痛。」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「食積腹痛之症,胸腹脹滿,痛不欲食,噯氣作酸。」

胸脹腹痛,不能飲食,治以消食化滯,用枳殼化滯湯。一條扛起,痛而欲利,治以瀉下攻積,用承氣湯。食在上脘,宜消不宜下,用保和丸、枳術丸。熱積寒下,三承氣湯。寒積溫下,煮黃丸。參見腹痛條。

食積腹痛的病因是飲食不節,積滯不消。飲食不節,指飲食過量、過於油膩、生冷、不易消化等。積滯不消,指飲食過量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在胃腸道內停留過久,不能正常消化吸收,形成積滯。積滯不消會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,引起腹痛、腹脹、噯氣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食積腹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腹痛:腹痛是食積腹痛最主要的症狀。腹痛多位於上腹部,呈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,可伴有腹脹、噯氣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  2. 便秘:食積腹痛患者常常伴有便秘。便秘多為干硬、排出困難。
  3. 噯氣:食積腹痛患者常常有噯氣的症狀。噯氣多為酸味,且多在進食後出現。
  4. 食欲不振:食積腹痛患者常常有食欲不振的症狀。食欲不振多表現為吃不下飯,吃一點就飽。

食積腹痛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腹痛、便秘、噯氣、食欲不振等。必要時可以進行腹部 X 線檢查、腹部 B 超檢查等,以排除其他疾病。

食積腹痛的治療主要以消食化滯、行氣止痛為主。常用中藥有山楂、麥芽、陳皮、枳實、厚朴等。西醫治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使用解痙止痛藥、促進胃腸蠕動藥等。

食積腹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有節,不暴飲暴食。
  2. 少吃油膩、生冷、不易消化的食物。
  3. 飯後適當運動,促進胃腸蠕動。
  4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
食積腹痛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