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腹痛

食積腹痛為中醫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、積滯不消所致之腹痛。其特徵為腹痛劇烈,欲解大便,便後痛減,並伴隨噯氣、吞酸等症狀。此證多因暴飲暴食,或過食生冷油膩,損傷脾胃,使運化失職,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而成。

臨床表現

食積腹痛之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胸腹脹滿:脘腹痞脹,按之痛甚,甚則拒按。
  2. 痛欲大便,便後痛減:因積滯內阻,氣機不暢,排便後積滯稍減,故痛緩。
  3. 噯氣作酸:胃氣上逆,噯氣頻作,口中有酸腐味。
  4. 不欲飲食:因脾胃受損,運化無力,故食欲不振。

脈象與辨證

  • 脈弦或沉滑:弦主痛證,滑主食滯,沉則病在裡。
  • 痛在上脘,按之痛增:食積停滯於胃脘,故按壓痛甚。

病因病機

食積腹痛之病機,主要為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導致食滯中焦,阻遏氣機。若積滯日久,可化熱生濕,甚則損傷脾胃陽氣,形成寒積或熱積。

治法與方藥

根據食積所在部位及寒熱性質,治法有所不同:

  1. 消食化滯:適用於食積初起,症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。
    • 方藥:保和丸、枳術丸、枳殼化滯湯。
  2. 瀉下攻積:適用於積滯較重,痛而欲利,大便不通。
    • 方藥: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(熱積);煮黃丸(寒積)。
  3. 分消上下:若食滯偏於上脘,宜消不宜下,以免損傷胃氣。
    • 方藥:保和丸加減,或配合吐法(如瓜蒂散)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熱積:腹痛拒按,大便臭穢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宜寒下(如承氣湯類)。
  • 寒積:腹痛喜溫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沉遲,宜溫下(如煮黃丸)。

食積腹痛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,導致痰濕、瘀血等變證,故宜及早調治。相關證候可參見「腹痛」、「傷食」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