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腹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腹脹

證名,指因飲食停滯、運化失常所致的腹脹滿悶之證,屬中醫「腹脹」範疇之一。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卷三》,多因暴飲暴食,或過食生冷油膩,致脾胃運化失司,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而成。

病因病機
飲食不節為主要誘因,脾胃受納過量,超出其腐熟運化之力,則宿食積滯於胃腸。食積阻滯氣機,中焦升降失常,故見腹脹;積滯化熱則可伴見口臭、嗳腐;若食滯與濕熱相搏,更可導致大便黏滯或秘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脹特徵:腹部脹滿拒按,按之實硬,或觸及條索狀硬塊(稱「扛起」),甚者可見腹部壘壘小塊(宿食結聚)。
  • 伴隨症狀:腹痛欲瀉,瀉後痛減(因積滯暫得排出),噯氣酸腐,厭食,舌苔厚膩,脈滑或沉實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食滯腸胃,氣機壅塞

    • 主證:腹脹堅滿,疼痛拒按,噯噳吞酸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行氣除脹。
    • 方藥枳實散(《症因脈治》),以枳實、厚朴、陳皮等破氣消積;若兼熱象,可加黃芩、山楂。
  2. 食積化熱,腑氣不通

    • 主證:腹脹劇痛,一條扛起,大便不通或瀉下臭穢。
    • 治法:通腑泄熱,導滯下行。
    • 方藥枳樸大黃湯(《症因脈治》),以大黃攻下積滯,配伍枳實、厚朴行氣寬中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氣滯腹脹:脹滿走竄,噯氣後舒,與情緒相關,無明顯食積病史。
  • 脾虛腹脹:腹脹時輕時重,按之柔軟,伴神疲乏力,屬虛證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強調食積腹脹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《傷寒論》中「大承氣湯」證亦提及「腹滿痛,繞臍痛」,與食積化熱之實證機理相通。

此證關鍵在於辨明虛實,實者宜消導攻下,虛中夾實則需健脾佐以消食,避免過用克伐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