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腹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積腹脹是中醫名詞,指的是由於飲食不節導致食物在腸胃中停滯,引起的腹脹症狀。

根據《症因脈治》卷三的記載,食積腹脹的臨床特徵包括肚腹脹急,按壓時感到疼痛,有時可能感覺到一條條硬塊,或是腹痛伴有腹部脹脹感,排便後腹部脹脹感稍有緩解的情況。

對於食積腹脹的治療,宜選用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藥物。當肚腹脹急,按壓時感到疼痛時,可以使用枳實散。如果伴隨著腹痛且希望排便能稍稍舒緩時,可以使用枳樸大黃湯。

枳實散的配方是枳實三兩、厚朴一兩、大黃一兩、甘草一兩。將這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(約9克),用水煎煮至濃稠後去渣,溫服。

枳樸大黃湯的配方是枳實三兩、厚朴一兩、大黃一兩。將這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(約9克),用水煎煮至濃稠後去渣,溫服。

現代研究顯示,食積腹脹的發病與胃腸道菌羣失調有關。胃腸道菌羣是人體重要的微生物羣落,對於維持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。當飲食不節,食物在腸胃中停滯時,會導致胃腸道菌羣失調,進而引起腹脹、腹痛等症狀。

因此,在治療食積腹脹時,除了使用消食化積的藥物外,還應留意調節胃腸道菌羣。可以透過調整飲食、補充益生菌等方法來改善胃腸道菌羣,從而緩解食積腹脹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