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咳嗽

食積咳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飲食停滯、痰濁內積而引發的咳嗽,屬內傷咳嗽範疇。此症首載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,其病機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食滯中焦,積久化熱,或釀生痰濁,上犯肺絡,致肺氣失宣而咳。

臨床表現
此類咳嗽特徵為每至五更(凌晨3至5時)發作,咳勢持續至清晨,痰液黏稠,或帶甜味,伴隨胸脘痞悶、噯腐吞酸、食慾不振等症。舌苔多厚膩,脈象可見洪大或沉滑,反映痰食內阻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宿食停滯。
  2. 痰濁內生:食滯日久,鬱而化熱,煉液為痰,痰熱上壅於肺。
  3. 肺胃氣逆:脾胃氣機升降失常,濁氣上逆,肺失清肅而咳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消食導滯、化痰和胃為主,佐以宣降肺氣。

  • 二陳平胃散:燥濕化痰、理氣和中,適用於痰濕中阻兼食滯者。
  • 三子養親湯(萊菔子、白芥子、蘇子):降氣化痰、消食除脹,針對痰壅氣逆明顯者。
  • 石膏瀉白散加枳殼、桔梗:清瀉肺胃積熱,兼以寬胸利膈,適合痰熱壅肺之證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食咳:泛指因飲食不調直接引發的咳嗽,病機較廣。
  • 痰積嗽:強調痰濁積滯為主的咳嗽,未必兼有食滯。
  • 食積痰嗽:突出食滯與痰濁並存,與食積咳嗽互為類症。

此症需與外感咳嗽鑑別,後者多伴表證,起病急驟;食積咳嗽則病程較長,以脾胃症狀為本,咳嗽為標,體現中醫「肺胃相關」之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