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積嗽
食積嗽,又稱食積咳嗽或食積痰嗽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內傷咳嗽範疇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,傷及脾胃,導致食滯中焦,運化失司,水穀不化而生痰濕,痰濁上犯於肺,壅阻肺氣,肺失宣降,因而發為咳嗽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,損傷脾胃,使運化功能失常,食物積滯於胃腸,鬱久化熱,煉液為痰。
- 痰濁上犯:痰濕內生,隨胃火上炎,上衝於肺,肺氣壅滯,宣肅失職,故見咳嗽痰多、胸悶氣逆等症。
- 久病成積:若食積未及時消導,痰濁久積,可致肺氣鬱滯,咳嗽纏綿難癒,甚則化熱傷津,痰黏難咯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痰多,痰質黏稠或如膠狀,胸膈滿悶,噯氣吞酸,或伴發熱。
- 兼症: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口臭、大便不暢或溏滯。
- 舌脈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象多見滑數或弦硬。
治療原則
食積嗽的治療以消食導滯、化痰止咳為主,並根據痰熱或痰濕的不同,輔以清熱或燥濕之法。
常用方劑
- 栝樓枳實湯(《萬病回春》):
- 組成:栝樓、枳實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黃芩等。
- 功效:寬胸化痰,消食導滯,適用於痰熱壅肺、胸滿咳嗽者。
- 栝樓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- 主以栝樓、青黛等清熱化痰,適用於痰熱膠結、咳嗽痰黏者。
- 二母寧嗽湯:
- 組成:知母、貝母、黃芩、梔子等。
- 功效:清肺瀉火,化痰止咳,適用於痰熱久咳、肺胃火盛者。
加減用藥
- 若食積嚴重,可加山楂、神麴、麥芽以助消食化滯。
- 痰熱明顯者,可加黃連、竹茹以清熱化痰。
- 胸悶氣逆甚者,可加蘇子、杏仁以降氣化痰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食積咳嗽:強調因食積化熱,痰濁犯肺所致之咳嗽。
- 痰積嗽:泛指痰濁內積引起的咳嗽,病因可包括食積、脾虛等。
- 食咳:為食積嗽的簡稱,或指因飲食不當直接引發的咳嗽。
食積嗽的辨證關鍵在於痰與食滯並見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消食導滯以治本,亦化痰止咳以治標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