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痰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痰嗽

食積痰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飲食停滯、積聚成痰,痰氣上逆於肺而引發的咳嗽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飲食不化,積滯生痰,痰濁上犯肺系所致,屬「內傷咳嗽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食滯中焦,久則鬱而化熱,煉液為痰。
  2. 痰氣上逆:痰濁內生,隨氣機升降,上壅於肺,肺失宣降,發為咳嗽。
  3. 氣機壅滯:食積阻滯中焦,氣機不暢,胸膈痞滿,進一步影響肺氣肅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嗽痰多,痰質黏稠或夾雜未消化食物氣味。
  • 胸脘痞悶,噯腐吞酸,或腹脹拒按。
  • 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滑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消食導滯、化痰止咳」為主,重在治本(消積化痰),而非單純止咳。歷代醫家提出以下治法:

  1. 《丹溪心法》:主張以半夏、南星燥濕化痰為君藥,佐以栝樓、蘿蔔子(萊菔子)降氣消食,青黛、石鹼(古人用於化痰散結)清熱化痰。
  2. 《明醫雜著》:強調「治痰消積」為先,無需過用宣肺止咳藥,以免徒傷正氣。
  3. 《醫學正傳》:以「三補丸」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清熱燥濕,配合知母、貝母(二母)潤肺化痰,製成丸劑,以竹瀝、藕汁送服,兼顧清熱生津。

常用方藥

  • 保和丸:適用於食積痰嗽兼胸悶腹脹者,方中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消食導滯,半夏、陳皮化痰和胃。
  • 二陳湯加減:合併食積者,可加焦三仙(山楂、麥芽、神麴)、厚朴以增強消導之力。
  • 痰熱明顯者:可佐黃芩、栝樓仁清熱化痰。

相關證型辨析

  • 食積嗽:偏重食滯傷胃,咳嗽伴嘔吐酸腐。
  • 痰積嗽:痰濁壅盛,咳痰量多黏膩,苔膩脈滑。
  • 食積咳嗽:多為小兒證候,因乳食停滯,痰食互結所致。

此證需與外感咳嗽、肺虛久咳等鑑別,關鍵在於有無食積痰阻之象。治療時需注重脾胃調理,痰消積去則咳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