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痰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食積痰嗽,病名。因食積成痰而致氣上逆所引起的咳嗽。
《丹溪心法》:「食積痰作嗽,發熱者,半夏、南星為君,栝樓、蘿蔔子為君,青黛、石鹼為使。」
《明醫雜著》卷二:「食積成痰,痰氣上升,以致咳嗽,只治其痰,消其積,而咳自止,不必用肺藥以治咳。」
《醫學正傳.咳嗽》:「食積痰嗽,三補加二母炒為末,丸如椒核大,以竹瀝、藕汁吞之。三補、芩、連、柏也;二母,知、貝母也。」
食積痰嗽飽悶者,用保和丸。
參見食積嗽、痰積嗽、食積咳嗽等條。
食積痰嗽的症狀表現為:咳嗽痰多,痰色白而粘稠,胸悶不舒,食欲不振,腹脹,大便不暢。
食積痰嗽的治療方法以化痰、消積、理氣為主。常用中藥有半夏、南星、栝樓、蘿蔔子、青黛、石鹼等。
食積痰嗽的預防方法包括:飲食清淡,不吃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;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;保持大便通暢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