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痰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積痰嗽是一種疾病,是由於食物積聚成痰,引起氣上逆而導致的咳嗽。根據《丹溪心法》的描述,食積痰嗽伴有發熱症狀時,可以使用半夏、南星、栝樓和蘿蔔子等藥物來治療,青黛和石鹼則可用來輔助治療。

《明醫雜著》卷二指出,治療食積痰嗽的關鍵在於消除痰塊並緩解咳嗽,無需使用肺部藥物治療。

另一方面,《醫學正傳.咳嗽》中提到,可以使用三補、芩、連、柏等成分和二母(即知母和貝母)炒製成粉末,製成椒核大小的丸劑,然後用竹筒灌入藕汁中嚥服。

對於食積痰嗽並伴有飽悶感的患者,可以使用保和丸來治療。

食積痰嗽的症狀包括咳嗽咳痰,痰液呈白色且黏稠,伴有胸悶不適,食慾不振,腹脹,以及大便不順暢等症狀。

治療食積痰嗽的方法主要是化痰,消除積聚的痰塊,並調理氣機。常用的中藥包括半夏、南星、栝樓、蘿蔔子、青黛和石鹼等。

預防食積痰嗽的方法包括保持清淡飲食,避免食用油膩、辛辣和刺激性食物;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;保持大便通暢;適當運動,增強身體素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