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積痿
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量,損傷脾胃,導致脾失健運,氣機升降失常,進而引起四肢軟弱無力的痿證。此證多見於小兒或飲食不節者,屬中醫「痿躄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《證治匯補·痿躄章》云:「食積痿者,飲食太過,妨礙道路,升降失常,脾氣不得運於四肢,手足軟弱。」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濡養肌肉四肢。若暴飲暴食,或恣食肥甘厚味,導致食滯中焦,脾胃運化受阻,氣機壅滯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精微物質無法輸布至四肢,日久則筋肉失養,發為痿弱無力。
臨床表現
- 四肢痿軟:手足軟弱,活動無力,甚則難以持物或行走。
- 脾胃症狀:脘腹脹滿疼痛,噯腐吞酸,惡心嘔吐,或大便溏瀉、臭穢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滑或沉實。
治療原則
以「運脾消導」為主,兼調氣機,待積滯消除後,再補益脾胃。
-
初期(食積未化)
- 主方:木香檳榔丸(《儒門事親》),行氣導滯、消積通便;或導痰湯(《濟生方》)加山楂、神曲、木瓜、防己,化痰消食、通絡舒筋。
- 加減:若濕熱偏重,可合保和丸;若氣滯明顯,加枳實、厚朴。
-
後期(積滯已消)
- 調補脾胃:異功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、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健脾益氣,助運化之功。
相關鑑別
需與其他痿證相區別:
- 濕熱痿:多因濕熱浸淫經絡,伴見身重、苔黃膩。
- 肝腎虧虛痿:常見腰膝酸軟、遺精早泄等虛象。
- 氣血不足痿:多見面色蒼白、舌淡脈細弱。
古籍參考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痿證雖分五臟,然總屬陽明胃虛」,故食積致痿,當從脾胃論治,先祛其邪,後扶其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