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水
赤水為中醫水腫病證之一,屬「十水」分類中的特定類型,其病機與臨床表現具有鮮明的臟腑經絡辨證特點。
病因病機
赤水之根源於心,與心氣、心陽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中藏經》指出:「赤水者,其根起於心。」心主血脈,若心陽不足,或心火亢盛,皆可導致氣化失常,水液代謝受阻。心與小腸相表裡,心火下移小腸,亦可影響水液運化,致使水濕停聚,泛溢肌表,形成水腫。此外,心氣鬱滯、血行不暢,亦可加重水濕內停,形成胸腹先腫之證。
臨床表現
赤水的主要特徵為水腫初起於胸部,漸次擴展至其他部位。《中藏經》描述其「狀先從胸腫起」,此與其他類型水腫(如風水、皮水等)的起始部位不同,具有辨證意義。患者可能伴隨心悸、胸悶、氣短等心系症狀,或見舌質紅、苔薄黃等熱象,若心陽虛衰者,則可見舌淡胖、脈沉細等虛寒之徵。
辨證與治療
赤水的治療需以調心為本,兼顧利水。若屬心火亢盛者,宜清心瀉火、利水消腫,可選用導赤散加減,配合茯苓、澤瀉等滲濕之品;若為心陽不足、水濕內停者,則需溫通心陽、化氣行水,方選真武湯或苓桂朮甘湯加減。若兼血瘀者,可佐以丹參、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藥,以助水行。
相關概念
赤水屬「十水」之一,與其他水腫類型(如青水、黃水、黑水等)的鑑別,關鍵在於病位與臟腑關聯。十水分類源自《中藏經》,以臟腑為綱,結合五行理論,體現中醫整體辨證思想。水腫一證,在《內經》中亦有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等治療原則,與赤水的治法相通。
赤水的理論與實踐,反映了中醫對水腫病的細緻分型與臟腑辨證特色,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