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脅痛

證名:指因飲食積滯而引發的脅肋疼痛,屬中醫「脅痛」範疇之一。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脅痛》,其病機主要為飲食不節,食滯中焦,阻遏氣機,導致肝膽經絡鬱滯不通,發為脅痛。

病因病機
飲食過量或恣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食滯內停,壅塞氣機。足厥陰肝經循行於脅肋,食積阻滯中焦,可影響肝氣疏泄,進一步導致經絡氣血不暢,表現為脅肋脹痛。此外,食積化熱或兼夾痰濕,亦可加重氣機鬱滯,出現胸悶、惡心等兼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脅肋脹痛或刺痛,按之痛甚,肋下或可觸及條索狀物(氣滯痰食凝聚)。
  • 兼症:胸脘痞滿、噯腐吞酸、惡心嘔吐、食慾不振,或見大便溏滯不爽。
  • 舌脈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象多滑實,若兼熱象可見脈滑數。
  • 特殊情況:部分患者可伴隨惡寒發熱,此因食滯鬱久化熱,或外邪與內積相搏所致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消食導滯、疏肝理氣」為基本治則,根據兼證加減:

  1.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:
    • 組成: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。
    • 適用:食積初起,以脘腹脹滿、嗳腐為主者,可加柴胡、香附以疏肝止痛。
  2. 神保丸(《聖濟總錄》):
    • 組成:木香、胡椒、全蠍、巴豆(去油)。
    • 適用:食積氣滯較重,脅痛劇烈或便秘者(巴豆需慎用,中病即止)。
  3. 消食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    • 組成:山楂、麥芽、枳實、白朮、陳皮。
    • 適用:脾虛夾積,症見倦怠乏力、食後痛甚者,可加黨參、茯苓健脾助運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脅痛牽連胃脘,加延胡索、川楝子理氣止痛。
  • 食積化熱,見口苦、苔黃,加黃芩、梔子清熱。
  • 痰濕內阻,胸悶苔膩,合用二陳湯化痰寬中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強調食積與脾胃功能的密切關係。而肝主疏泄,脾胃氣滯常波及肝經,故食積脅痛亦體現「土壅木鬱」的病機特點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此類脅痛需與「肝氣鬱結」「瘀血阻絡」等證鑑別,前者多與情緒相關,後者痛如針刺、舌質紫暗,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