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積泄瀉是由於飲食積滯傷脾所致的泄瀉。飲食積滯傷脾指飲食停滯不化,積聚於脾胃,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,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出現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
食積泄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腹痛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大便稀薄、色黃、臭穢,或有粘液、膿血等。

食積泄瀉的治療,以健脾和胃、消食化積為主。可使用中成藥如香砂六君丸、保和丸、四君子湯等來治療。

食積泄瀉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不暴飲暴食,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中提到了關於食積泄瀉的治療方法。其中提到,對於食積腹痛而瀉的情況,不應該立即用止瀉藥物,而是應該先進行調脾治療,例如使用調脾飲和感應丸。對於因為食物過傷而引發的瀉,且再次進食後仍然繼續瀉的情況,宜使用健脾湯進行治療。對於因食用冷食物而引起的脾胃停滯,使得食物無法消化而瀉出,可以使用治中湯加乾葛,並且服用酒煮黃連丸來治療。

以上內容來自中醫古籍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該書由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所著。該書主要論述了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的診斷、治療方法。其中,對於食積泄瀉的論述,對後世的中醫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