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積瀉,即傷食瀉。何惠川《文堂集驗方.泄瀉》:「食積瀉,或脹或痛,痛甚而瀉,瀉後痛減,得食又痛,糞色白者是。」詳傷食瀉條。

食積瀉是指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或過食辛辣刺激之品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水谷不化,積聚成食積,阻滯中焦,影響脾胃的升降,使胃失和降,大腸失降,而出現腹脹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
食積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腹脹:患者常常感到腹部脹滿,不舒服,有時還會伴有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  2. 腹痛:患者常常感到腹部疼痛,疼痛的部位多位於上腹部,疼痛的性質多為隱痛或鈍痛,疼痛的程度可輕可重,常常在進食後加重。
  3. 腹瀉:患者常常出現腹瀉,大便稀薄,量多,顏色多為白色或淡黃色,有時還會帶有粘液或膿血。
  4. 其他症狀:患者還可能出現食欲不振、消瘦、乏力、頭暈、心悸等症狀。

食積瀉的治療以健脾和胃、消食化積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: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陳皮、砂仁、神曲、麥芽、雞內金等。

食積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清淡,少吃生冷肥甘厚味,多吃蔬菜水果。
  2. 不要暴飲暴食,吃飯要細嚼慢咽。
  3. 飯後不要立即躺下,最好適當活動一下。
  4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
如果出現食積瀉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