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夾痰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夾痰嗽
病名:指因飲食不節,痰食互結,阻滯氣機,上犯於肺所致的咳嗽。此證屬中醫「痰嗽」範疇,特點為咳嗽兼見痰多黏稠,胸脘痞悶,或伴噯腐吞酸、納呆等食積症狀。
病因病機:
- 飲食傷中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,損傷脾胃運化,水穀不化為精微,反聚濕成痰。
- 痰食互結:痰濕與食滯交阻中焦,土壅侮木,肝氣鬱滯,或上犯肺金,肺失宣降而咳。
- 氣機失調:痰食阻滯,三焦氣化不利,肺氣壅滯,發為咳嗽痰多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咳嗽痰多,痰質黏稠或夾未消化食物氣味。
- 兼症:胸膈滿悶、脘腹脹滿、噯氣酸腐、食慾不振,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滑。
治法:以化痰消食、宣肺止咳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痰食俱盛,能食者:屬實證,痰熱夾食滯,可用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微下之,通腑瀉濁,導滯化痰。
- 痰盛食少者:脾胃虛弱,痰濕偏重,宜厚朴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燥濕化痰,或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如栝樓、萊菔子、山楂、枳殼、神麴等,以消食導滯、化痰止咳。
古籍參考:
- 《不居集》提及:「痰而能食者,大承氣湯微下之;痰而不能食者,厚朴湯主之。」
- 《醫宗必讀》強調:「食積痰嗽,當分虛實,實者消之,虛者培土化痰。」
相關證型:
- 食積咳嗽:偏重食滯化熱,上灼肺絡。
- 食積痰嗽:痰與食積互結,病位在中焦與肺。
辨證要點:需與外感咳嗽、陰虛咳嗽等鑑別,此證以痰食內阻為標,脾胃運化失司為本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