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食瘕,病名。食積成瘕。《醫說.症瘕》:「其發語聲嘶,挹言語而不出,此人食結在腹,其病寒,口中常有水出,四肢灑灑如瘧,飲食不能,鬱郁而痛,此食瘕也。」
食瘕,是由於飲食不節,飲食過多,或飲食不潔,或飲食不消化,或飲食不合時令,或飲食不避寒熱,或飲食不避風寒,或飲食不避五辛,或飲食不避生冷,或飲食不避肥甘厚味,或飲食不避酒色,或飲食不避勞累,或飲食不避房事,或飲食不避情志,或飲食不避驚恐,或飲食不避外感,或飲食不避內傷,或飲食不避其他因素,導致飲食停滯,積聚在腸胃,化熱生毒,結成瘕塊,阻塞經絡,影響氣血運行,導致一系列病症。
食瘕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腹部脹滿、疼痛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不暢、小便不利、舌苔厚膩、脈滑數等。
食瘕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食化積、行氣活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- 保和丸:由山楂、神曲、麥芽、陳皮、萊菔子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。具有消食化積、行氣和胃的功效。
- 香砂六君丸:由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砂仁、木香組成。具有健脾益氣、和胃消食的功效。
- 四磨湯:由山楂、麥芽、焦山楂、焦麥芽組成。具有消食化積、行氣止痛的功效。
- 枳實導滯丸:由枳實、厚朴、大黃、芒硝組成。具有行氣導滯、消食化積的功效。
- 大柴胡湯:由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組成。具有疏肝解郁、和胃降逆、清熱燥濕的功效。
食瘕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飲食有節,不暴飲暴食。
-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厚味的食物。
- 飲食不生冷,不吃寒涼的食物。
- 飲食不避寒熱,不吃過冷過熱的食物。
- 飲食不避五辛,不吃五辛類的食物。
- 飲食不避生冷,不吃生冷的食物。
- 飲食不避肥甘厚味,不吃肥甘厚味的食物。
- 飲食不避酒色,不吃酒色。
- 飲食不避勞累,不勞累。
- 飲食不避房事,不房事。
- 飲食不避情志,不生氣。
- 飲食不避驚恐,不受驚嚇。
- 飲食不避外感,不受外感。
- 飲食不避內傷,不受內傷。
- 飲食不避其他因素,不受其他因素影響。
食瘕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注意飲食,預防食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