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瘕
食瘕為中醫病名,屬「瘕病」之一,指因飲食不節、食積不化,久滯於腹中,結聚成塊而成的病症。其病因多與脾胃運化失調、氣機阻滯相關,臨床表現以腹部結塊、脹滿疼痛為主,並伴有寒熱錯雜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或難消化之物,損傷脾胃,運化無力,食積內停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氣滯食阻。
- 外邪內犯:寒邪或濕邪侵襲中焦,陽氣受遏,氣血凝滯,與食積互結成瘕。
臨床表現
食瘕之證,多見以下特徵:
- 腹部症狀:腹中結塊,按之有形,時聚時散,或固定不移;伴有脹滿疼痛,鬱鬱不舒,甚則拒按。
- 寒熱錯雜:患者常覺寒熱交作,如《醫說》所述「四肢灑灑如瘧」,或口中泛清水,此因脾胃陽虛,寒濕內生,與食積鬱熱相搏所致。
- 消化異常:食慾不振,噯腐吞酸,或言語嘶啞、氣機不暢,如「挹言語而不出」,乃氣滯痰阻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寒食結瘕:腹痛喜溫,泛吐清水,舌淡苔白膩,脈沉緊。
- 熱食鬱瘕:腹中灼痛,口乾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氣滯食瘕:脹痛走竄,噯氣頻作,情志不舒時加重,脈弦。
治療原則
以消食導滯、行氣散結為主,佐以溫中或清熱:
- 消積:常用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化食藥。
- 行氣:如陳皮、木香、枳實等疏理氣機。
- 溫散:寒證加乾薑、吳茱萸;熱證加黃連、梔子。
- 化瘀:若久病入絡,可佐三棱、莪朮破血消癥。
古籍參考
《醫說》提及食瘕「其病寒,口中常有水出」,與《諸病源候論》中「飲食不消,與臟氣相搏」之論相合,強調脾胃虛寒與食積互結之病機。另可參見「食症」條,二者皆屬積聚範疇,然食瘕偏重氣滯,食症則多兼血瘀。
食瘕之治,需辨明寒熱虛實,調理脾胃氣機,使積消瘕散,復其升降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