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減,中醫名詞,又稱食少,是指飲食減少的一種病證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中記載:「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。民病腹痛,……食減,四肢不舉。」

食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脾胃虛弱:脾胃是人體主消化吸收的臟器,如果脾胃虛弱,就會導致食慾下降,進而出現食減的症狀。
  2. 氣血不足:氣血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如果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身體虛弱,進而出現食減的症狀。
  3. 痰濕阻滯:痰濕是人體內的一種病理產物,如果痰濕過多,就會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,進而導致食減的症狀。
  4. 寒邪侵襲:寒邪是人體內的一種病理因素,如果寒邪侵襲人體,就會導致脾胃陽氣受損,進而出現食減的症狀。

食減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食慾下降:食慾是人體對食物的一種主觀需求,如果食慾下降,就會導致進食量減少,進而出現食減的症狀。
  2. 腹脹:腹脹是指腹部脹滿不適的一種症狀,食減患者常常會出現腹脹的症狀。
  3. 便溏:便溏是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的一種症狀,食減患者常常會出現便溏的症狀。
  4. 四肢不舉:四肢不舉是指四肢無力、不能活動的一種症狀,食減患者常常會出現四肢不舉的症狀。

食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健脾益氣:如果食減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,可以使用健脾益氣的中藥進行治療,常用的中藥有黃芪、白朮、黨參等。
  2. 補氣養血:如果食減是由於氣血不足引起的,可以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進行治療,常用的中藥有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等。
  3. 化痰散結:如果食減是由於痰濕阻滯引起的,可以使用化痰散結的中藥進行治療,常用的中藥有半夏、白芥子、陳皮等。
  4. 溫中散寒:如果食減是由於寒邪侵襲引起的,可以使用溫中散寒的中藥進行治療,常用的中藥有附子、乾薑、白朮等。

食減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有節:飲食要定時定量,不宜暴飲暴食,也不要過度節食。
  2. 起居有常:作息要規律,不要熬夜,也不要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:情緒不穩定會影響脾胃的功能,所以要保持心情舒暢。
  4. 適當鍛鍊:適當鍛鍊可以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,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

食減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食減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