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減

食減為中醫證名,指飲食減少之症狀,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。該篇記載:「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。民病腹痛,……食減,四肢不舉。」此處描述因土運太過,濕氣盛行,導致腎水受邪,進而引發腹痛、食慾減退及四肢無力等症狀。

中醫病機

食減之成因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中醫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虛弱,或受外邪侵擾,則運化失常,導致食慾不振。常見病機包括:

  1. 脾胃氣虛:脾胃之氣不足,運化無力,表現為食少、腹脹、疲倦等。
  2. 濕困脾胃:外感濕邪或內生濕濁,阻滯中焦,使脾胃升降失常,症見食減、脘悶、苔膩等。
  3. 肝氣犯胃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胃納不佳,伴隨脅脹、噯氣等。
  4. 腎陽虛衰: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脾土,致脾胃虛寒,食慾減退,常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者。

治療原則

食減之治療需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病機施以相應治法:

  • 脾胃氣虛:宜補益脾胃,方如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。
  • 濕困脾胃:當健脾化濕,可選平胃散、藿香正氣散等。
  • 肝氣犯胃:需疏肝和胃,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。
  • 腎陽虛衰:應溫補腎陽,兼顧健脾,方選附子理中湯或右歸丸。

食減雖為常見症狀,然其背後病機複雜,臨床須細審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