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厥
食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指因暴飲暴食,導致飲食停滯,氣機逆亂,陰陽痞隔,升降失常,而突然出現昏厥、肢體不舉等症狀。《赤水玄珠·厥證門》記載,此證多發生於醉飽之後,復感風寒或情志惱怒,以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壅塞胸膈,遂發為厥。臨床表現為突然昏迷不醒、口不能言、四肢癱軟,甚則面色蒼白、氣息不暢。
病因病機
食厥主要因飲食不節,過量攝取肥甘厚味或酒食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致使食滯中焦。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食滯則氣機受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故發為厥逆。若兼感外邪,如風寒束表,或情志鬱怒,肝氣橫逆,更易加重氣機紊亂,誘發昏厥。
辨證論治
食厥之治,首當分辨虛實與兼夾證候。其核心病機為食滯氣逆,故治療以消食導滯、調和氣機為主,不可誤作中風而妄用祛風散氣之藥,以免進一步損傷胃氣。
-
實證食厥
- 主證: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舌苔厚膩、脈滑實。
- 治法:宜急則治標,先以探吐法(如薑鹽湯催吐)祛除宿食,繼用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加減,佐以茯苓、白朮、麥芽、半夏等健脾消食、和胃降逆。若兼風寒表證,可合用藿香正氣散以解表化濕;若氣滯明顯,可選八味順氣散(烏藥、青皮、陳皮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白芷)行氣導滯。
-
虛中夾滯
- 主證:素體脾虛,食後昏冒,倦怠乏力,脈虛弱。
- 治法:宜健脾益氣為主,佐以消導,方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木香,以補脾行氣,助運化而通滯。
相關鑑別
食厥需與其他厥證相區別:
- 氣厥:多因情志刺激,肝氣上逆,症見突然昏倒、呼吸急促,治宜疏肝理氣(如五磨飲子)。
- 痰厥:因痰濁壅塞,症見喉中痰鳴、胸悶嘔惡,治宜化痰開竅(如導痰湯)。
- 酒厥:專因過飲酒漿,濕熱內蘊,症見面赤煩躁、嘔吐酒氣,治宜解酒化濕(如葛花解酲湯)。
食厥一證,體現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,強調飲食有節、運化有序的重要性。其治療不僅著眼於祛除食滯,更需調理脾胃功能,以恢復氣機升降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