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咳,病名。因食積生痰及貪食生冷、煎炒熱物、酒食等所致的咳嗽。

《醫學入門》卷五:「食咳,因食積生痰,痰氣沖胸,腹滿者,二陳湯加厚樸、山楂、麥芽;傷生冷,以致肺胃清,噯酸吐瀉,惡風寒者,五積散、理中湯、異功散;傷煎炒熱物者,葶藶散,或三補丸加知母、貝母;傷酒食積者,香附栝樓青黛丸。」

食咳,又稱食積嗽、食積咳嗽。是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煎炒熱物、酒食等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痰濕內生,阻塞肺道,引起咳嗽。

食咳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咳嗽,痰多色白,質黏,伴有胸悶、腹脹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
食咳的治療以健脾化痰、理氣止咳為主。常用方藥有二陳湯、五積散、理中湯、異功散、葶藶散、三補丸等。

食咳的預防主要是飲食有節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煎炒熱物、酒食等,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食咳是中醫常見的病症,如果出現食咳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