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咳,乃中醫病名之一,屬咳嗽證型,主因飲食失節、食積生痰,或過食生冷、煎炸炙煿、酒醴厚味等物,導致痰濁內阻、肺胃氣機失調而發。其病機與證治歷代醫家多有闡發,今據古籍所載結合中醫理論詳述如下:

病因病機
《醫學入門》指出,食咳之成因可分三類:

  1. 食積生痰:因脾胃運化不及,宿食停滯成痰,痰氣上逆犯肺,症見咳嗽痰多、胸腹脹滿。
  2. 生冷傷中:過食寒涼之物,損傷肺胃陽氣,致水濕不化,症見咳嗽伴噯酸、嘔瀉、惡風寒。
  3. 熱物酒食所傷:煎炒辛辣或酒食積滯,化熱生痰,痰熱壅肺,症見咳嗽痰黃黏稠、胸膈煩熱。

證治分型
歷代醫家對食咳辨證用藥頗具特色,尤重調理脾胃與化痰並舉:

  • 食積痰阻證:以二陳湯為基礎,佐厚朴寬中下氣,山楂、麥芽消食導滯,痰消食化則咳自止。
  • 寒傷肺胃證:若因生冷傷陽,選五積散溫散寒濕;中焦虛寒甚者,理中湯、異功散健脾溫中,以復運化之職。
  • 痰熱蘊肺證:熱食酒積化熱者,用葶藶散瀉肺逐痰,或三補丸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)加知母、貝母清熱化痰。酒積偏重者,以香附、栝蔞、青黛製丸,解酒毒而化痰熱。

古籍溯源
食咳一說,早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「食積嗽」之論,後世醫家如朱丹溪、張景岳等亦多有發揮,認為「脾胃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,故治咳需兼顧消食化痰、調理中焦。此與現代中醫「肺胃相關」理論相合,臨床辨證時尤重問診飲食史與痰質特徵。

名詞辨析
食咳又稱「食積嗽」「食積咳嗽」,然細究之,食積嗽偏重食滯中焦之病理,而食咳更強調咳嗽之主症。二者治法雖相通,但後世醫籍多統稱「食咳」,列於咳嗽門下,與風咳、寒咳等並論。

(按:本文所述方藥皆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古籍用法僅供學理參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