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勞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勞復,又稱食復,乃中醫病證名,指疾病初癒之際,因飲食不節或過度勞累,導致病情復發之證候。此概念源於《傷寒論》及後世溫病學派論述,強調病後調攝之重要性,尤重脾胃機能之恢復。
病因病機
疾病過程中,正氣受損,尤以脾胃為甚。病後雖症狀緩解,然脾胃運化之力尚未完全恢復,此時若過食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則易使宿食積滯,壅塞中焦。脾胃不能勝任運化之職,水穀不化,反生濕熱,進而引發舊疾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言:「病新差,人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」,正揭示此機轉。
臨床表現
食勞復之證候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常見以下表現:
- 微煩不安:因食滯化熱,擾及心神,故見日暮時分心煩意亂,此為《傷寒論》所載之典型症狀。
- 舌苔變化:若因過食而復,舌苔多呈黃厚膩濁,如《廣溫熱論》云:「舌苔必多黃」,反映濕熱內蘊。
- 脘腹脹滿:食積中焦,氣機不暢,患者自覺胃脘痞悶,甚則噯腐吞酸。
- 發熱反覆:溫病癒後復因食勞而熱勢再起,多伴見口渴、尿赤等裏熱之象。
治療原則
食勞復之治,首重「通因通用」,以消導為主,然需視病情輕重分治:
- 輕證:僅需「損谷」,即減少飲食,待脾胃自復,無須藥治。
- 重證:需投以消導之劑,如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等,以化積滯、和胃氣。若兼濕熱,可佐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;若氣滯明顯,加陳皮、木香以行氣寬中。
古籍論述
- 《傷寒論》:明確提出「損谷自愈」之理,強調病後飲食宜清淡節制。
- 《廣溫熱論》:進一步區分食復輕重,指出舌苔黃厚者需消導,補充了溫病癒後調護之細節。
食勞復之概念,體現中醫「瘥後防復」之治未病思想,凸顯脾胃為後天之本的重要性。臨床上,除藥物治療外,更需注重病後飲食調攝,避免「食復」與「勞復」並作,方能鞏固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