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勞疳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勞疳黃
病證名,屬黃疸範疇之一,因脾虛食積、勞倦內傷,兼夾濕熱蟲積所致。首見於《醫學綱目·卷二十一》,又稱「食勞黃」或「黃胖」。其病機多與中焦運化失司、氣血生化不足相關,濕濁內蘊,久則化熱,或蟲積耗傷氣血,導致肌膚失養而發黃。
臨床表現:
- 膚色萎黃:黃中帶白,晦暗無華,不同於陽黃之鮮明如橘。
- 面浮足腫:脾虛水濕不化,泛溢肌表。
- 口淡口苦:濕熱上蒸,或膽胃不和。
- 肢體酸重:氣血不足,濕阻經絡。
- 氣急腹脹:中氣虧虛,升降失調。
- 泄瀉脈虛弦:脾虛肝乘,濕熱下注。
病因病機:
- 飲食勞倦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陽,或勞力過度,耗氣傷血。
- 蟲積內擾:如鈎蟲、血吸蟲寄生,耗損氣血,濕熱蘊結。
- 濕熱鬱滯:脾虛不運,水穀不化,濁邪內停,久鬱化熱。
治療方藥:
- 健脾消積:選用《大溫中丸》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),燥濕運脾,消食化滯。
- 清化濕熱:《小溫中丸》(黃連、吳茱萸、神麴等),調和肝脾,清熱利濕。
- 殺蟲補血:《絳礬丸》(綠礬、當歸、檳榔等),針對蟲積貧血,化瘀退黃。
相關疾病:
此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「鈎蟲病」、「慢性血吸蟲病」等,因寄生蟲導致慢性失血及營養不良,與中醫「黃胖」病機相類。
鑑別要點:
需與「陽黃」(濕熱熏蒸,色鮮明)、「陰黃」(寒濕內阻,色晦暗)區分。食勞疳黃以黃胖浮腫、倦怠乏力為特徵,多屬虛中夾實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