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療,又稱食治,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名詞,指依據食物之性味歸經特性,通過日常飲食調配以調理臟腑機能、平衡陰陽,進達防治疾病之目的。其理論根源可溯至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」的膳食結構,奠定「藥食同源」之基礎。
理論依據
中醫食療核心在於「四氣五味」與「歸經」理論:
- 四氣:寒、熱、溫、涼。如綠豆性寒可清熱,生薑性溫能散寒。
- 五味: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。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腎,五味調和則臟腑得養。
- 歸經:食物作用於特定經絡臟腑,如蓮子歸心脾經,可補脾止瀉、養心安神。
歷史發展
唐代孫思邈於《千金要方》專設「食治」篇章,系統整理《內經》以降之食療文獻,主張「夫為醫者,當須先洞曉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;食療不愈,然後命藥」。其弟子孟詵更撰《食療本草》,收錄260餘種食材藥用功效,如赤小豆利水、羊肉溫補,為現存最早之食療專著。
應用原則
- 辨證施食:依體質與病證選擇食材。如氣虛者宜食粳米、山藥;血瘀者可用山楂、黑木耳。
- 因時制宜:春夏養陽,宜清淡甘涼;秋冬養陰,可溫補滋潤。
- 臟腑調補:如「以形補形」非絕對,需結合性味。豬肺性平可潤肺,但燥熱咳嗽則宜梨、百合等涼潤之品。
經典配伍
- 補氣健脾:黃耆配粳米煮粥,補中益氣。
- 滋陰潤燥:雪梨燉冰糖,緩解肺燥乾咳。
- 活血散寒:當歸生薑羊肉湯,溫經養血,源自《金匱要略》。
食療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日常飲食微調人體偏頗,兼具預防與輔療之效。歷代醫家重視其「平和無毒,易於推行」之特點,使之成為中醫養生文化之重要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