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六畜肉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六畜肉中毒

病名,指因食用變質或病死的六畜肉類而引發中毒之症。六畜包括牛、馬、豬、羊、雞、狗,其肉本無毒,然若牲畜因疫病或自死,其肉則易腐敗生毒,食後可致人體不適。《諸病源候論·食六畜肉中毒候》云:「凡此等肉本無毒,不害人。其自死及著疫死者,皆有毒。中此毒者,亦令人心煩悶而吐利無度。」指出此類中毒症狀多表現為心胸煩悶、嘔吐、泄瀉不止等。

中醫認為,六畜肉毒多屬穢濁之邪內侵,擾亂脾胃氣機,甚則傷及營血。其病機與濕熱、腐毒內蘊相關,故治療當以清熱解毒、化濕和中為要。《本草綱目》卷四記載多種解六畜肉毒之藥,如:

  • 烏桕葉汁:清熱解毒,利濕消脹。
  • 白扁豆、小豆汁:健脾和中,利水滲濕。
  • 豉汁、蔥子:宣散鬱毒,調和胃氣。
  • 豬屎灰(即豬糞煅炭):古方用以解毒辟穢。
  • 甘草汁、蘭草汁:清熱解毒,和中緩急。
  • 阿魏:化積消滯,辟穢解毒。
  • 綠豆汁、黃櫱汁:清熱瀉火,解毒涼血。
  • 地漿(即黃土澄水):和中解毒,清熱除煩。

此類藥物多具清解穢毒、調理脾胃之效,可依證候選用。此外,中醫亦重視辨證施治,若毒邪深入,可配合針灸或進一步方藥調理,如黃連解毒湯、藿香正氣散等加減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