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瘧,又稱胃瘧,為中醫病名,屬瘧疾之一類,主因飲食不節、損傷胃氣所致。其特徵為患者雖感飢餓,卻難以進食,或食後脘腹脹滿疼痛,並伴隨寒熱往來之瘧疾典型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食瘧之成因,多與飲食失調密切相關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瘧敘論》指出:「六腑無瘧,惟胃有者,蓋飲食飢飽所傷胃氣而成。」過飢過飽或恣食生冷油膩,皆可損傷脾胃,使中焦運化失司,痰濕內生;復感外邪(如風寒暑濕之氣),邪氣與痰濕搏結,阻滯氣機,遂發為瘧。此外,他類瘧疾若調攝不當,飲食不節,亦可能轉化為食瘧。

臨床表現

食瘧之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寒熱交作:如一般瘧疾,發作時先寒後熱,或寒熱交替。
  2. 脾胃失和:雖覺飢餓,卻不欲食或食後脘腹脹滿(「善飢不能食,食已支滿」)。
  3. 腹痛嘔惡:因氣機壅滯,常見腹脹急痛,甚則嘔吐痰涎。
  4. 發作規律:多每日發作(「病以日作」),與正瘧之間日或三日發作不同。

證型與治法

食瘧之治療,首重調理脾胃、化痰祛濕,兼顧解表截瘧。歷代醫家對其辨證論治如下:

  1. 痰食實證

    • 表現:脘腹脹痛拒按、嘔吐酸腐、苔厚膩、脈滑實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消食,理氣截瘧。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加枳殼、草果,以燥濕化痰、行氣導滯;若痰熱明顯,可佐黃芩、竹茹。
  2. 脾胃虛弱

    • 表現:久瘧不愈、倦怠乏力、食少腹脹、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健脾,佐以截瘧。
    • 方藥:理中湯加枳實、青皮,補脾陽而兼行氣;若氣虛甚者,可加黃芪、升麻。
  3. 陰虛兼表

    • 表現:素體陰虛(如勞嗽、潮熱),復感瘧邪,見低熱、乾咳、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透邪,慎用溫燥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桂枝、鱉甲,滋腎陰而調營衛;表邪未解者,可先用小建中湯和營解表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胃瘧:與食瘧名異實同,強調病位在胃,皆因飲食傷胃致瘧。
  • 一般瘧疾:多由瘧邪伏於少陽,以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為主,少見明顯脾胃症狀。

食瘧之關鍵在於「脾胃先傷,瘧邪乘虛」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不可一味攻伐。歷代醫案亦強調,瘧後調理脾胃為防復發之要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