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嘔
證名,指因飲食積滯所引起的嘔吐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一,書中記載:「病者胸腹脹悶,四肢厥冷,惡聞食臭,食入即嘔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名曰食嘔。此由飲食傷脾,宿谷不化之所為也。」此外,《證治要訣》卷六亦提及:「食嘔,多因七情而得,有外感邪氣,並飲食不節而生。」
病因病機
食嘔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或難以消化之物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,宿食停滯於中焦。脾胃氣機受阻,升降失司,胃氣上逆,遂發嘔吐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犯胃,或外感邪氣侵襲脾胃,亦可加重食滯,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食嘔可分為寒證與熱證兩類:
- 偏熱者:食入即痛而嘔,嘔吐物酸臭,口乾口苦,舌紅苔黃,脈象實數。
- 偏寒者:常見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,嘔吐物清冷,伴有脘腹冷痛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,脈象遲弦。
治法方藥
食嘔的治療原則為消食化滯,並根據寒熱屬性予以調治:
- 通用方劑:保和丸、家秘消滯湯,以消食導滯、和胃降逆。
- 偏寒者:宜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滯,可用治中湯、大養胃湯或草蔻大順飲。
- 偏熱者:宜清熱和胃、消食導滯,可用梔連平胃散加減。
相關理論
食嘔與胃反(反胃)有相似之處,然胃反多屬虛寒,病程較長,而食嘔則以實證為主,多因飲食不節所致。此外,食嘔與傷食嘔吐亦有區別,後者多為一時性飲食過量,嘔吐後症狀減輕,而食嘔則因脾胃運化功能長期受損,嘔吐反覆發作。
此證的調理需注重飲食節制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之物,以護脾胃之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