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嘔是中醫學的一個名詞,用來形容因為飲食積滯而導致的嘔吐症狀。

傳統醫學文獻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一提到:當患者出現胸腹脹悶、四肢冷、對食物的氣味感到厭惡、進食後立刻嘔吐,早上吃飯晚上嘔吐,或者晚上吃飯早上嘔吐等症狀時,就可以稱之為食嘔。這種情況是由於飲食傷害了脾臟,導致食物無法消化。

同樣在另一本古代中醫學著作《證治要訣》卷六中也提到:食嘔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情緒不穩、外感邪氣,或者不注意飲食等。此外,食嘔還可以根據症狀分為寒性和熱性。偏熱型的患者吃東西會感到疼痛並嘔吐,脈搏會很快。偏寒型的患者則常常早上吃飯晚上嘔吐,或者晚上吃飯早上嘔吐,脈搏則緩慢而緊弦。

針對治療食嘔,建議採取消食化滯的方法,常見的方劑有保和丸、家祕消滯湯等。對於偏寒型的患者,可以使用治中湯、大養胃湯、草蔻大順飲等方劑。對於偏熱型的患者,可以使用梔連平胃散。這些方劑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建議來選用。

參考文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