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食氣」詳解
一、飲食水穀之氣
「食氣」在中醫理論中首指飲食水穀所化生之精微物質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」此處「食氣」即指食物經脾胃運化後所產生的精微之氣,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。
水穀入胃後,經脾胃運化,其精微部分化為「食氣」,此氣分為清濁兩途:
- 清氣(輕清部分)上輸於肺,與吸入之天氣相合,形成宗氣
- 濁氣(濃稠部分)歸注於心,化為營血,濡養全身
此過程體現了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,食氣的正常化生與輸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。
二、耗散正氣之意
「食氣」另有一義為「蝕氣」,指過度消耗人體正氣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:「壯火食氣」,明代醫家吳昆注釋:「以壯火食氣,故氣得壯火則耗散。」
此處「食」通「蝕」,意為侵蝕、消耗。中醫理論中:
- 「少火」指正常的陽氣,能生發氣血
- 「壯火」則指過亢的陽熱,反會耗傷氣血
臨床上常見的陰虛火旺、陽氣過亢等證候,皆屬「壯火食氣」之表現,可導致氣虛、乏力等症狀。
三、氣功養生術語
在傳統氣功養生理論中,「食氣」指「服氣」或「辟穀」之術,即通過特定呼吸方法採納天地精氣以養生。此術源遠流長,最早見於《莊子·逍遙遊》記載:「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,肌膚若冰雪,淖約若處子,不食五穀,吸風飲露。」
傳統氣功中的食氣方法包括:
- 採日月精華法
- 六字訣調息法
- 胎息法
- 龜息法等
此類方法通過調息、調身、調心,達到培補元氣、延年益壽的目的,為道家養生重要手段之一。
四、理論聯繫與臨床意義
「食氣」三義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相互關聯:
- 正常飲食化生食氣以養人
- 異常狀態下(如壯火)則反食(蝕)人正氣
- 通過氣功調攝可補益先天之氣
此概念反映了中醫「氣」學說的整體觀,強調人體與自然、生理與病理的動態平衡關係,對理解中醫病因病機理論與養生實踐具有重要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