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氣霍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氣霍亂

食氣霍亂為中醫病名,指因飲食不節、損傷脾胃,復感外邪,導致清濁相干、氣機逆亂之霍亂證候。其病機主要源於飲食過量,或嗜食肥甘厚味,致使中焦氣機壅滯,脾胃運化失常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復受風、暑、濕、暍等外邪侵襲,引發揮霍撩亂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所傷

    • 過食生冷、油膩、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,運化失司,濕濁內停。
    • 暴飲暴食,中焦氣機壅滯,升降失常,清濁不分。
  2. 外邪侵襲

    • 風邪犯表,引動內濕,氣機逆亂。
    • 暑濕穢濁之氣,鬱遏中焦,阻滯氣血。
    • 寒邪直中,陽氣受遏,水穀不化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

    • 胸脘痞悶,脹滿疼痛,噯氣頻作。
    • 嘔吐食物殘渣,瀉下物酸腐臭穢。
    • 吐瀉交作,甚則揮霍無度。
  • 脈象

    • 滑大或沉實,反映內有積滯。

辨證論治

1. 食滯上焦

  • 證候:胸膈滿悶,欲吐不吐,噯腐吞酸。
  • 治法:因勢利導,湧吐痰食。
  • 方藥:鹽湯探吐法,以催吐導滯。

2. 食滯中焦

  • 證候:脘腹脹痛,嘔吐酸腐,瀉下臭穢。
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理氣和中。
  • 方藥:枳樸平胃散(枳實、厚朴、蒼朮、陳皮、甘草),加減山楂、神麴以助消食。

3. 食滯下焦

  • 證候:腹滿硬痛,大便不通,瀉下臭穢。
  • 治法:通腑泄濁,導滯下行。
  • 方藥:枳樸大黃湯(枳實、厚朴、大黃),酌加檳榔、木香以行氣通便。

4. 兼感外邪

  • 風邪:頭痛惡風,加防風、藿香以祛風化濕。
  • 暑濕:身熱煩渴,加香薷、佩蘭以清暑化濕。
  • 寒邪:腹痛肢冷,加乾薑、肉桂以溫中散寒。

相關概念

食氣霍亂與一般霍亂(如寒霍亂、熱霍亂)有別,其特點在於飲食積滯為本,外邪誘發為標,治療當以消導為主,兼顧祛邪。古籍《症因脈治》強調「在上者吐之,在中者消之,在下者下之」,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