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前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前服

食前服為中醫服藥法之一,指在進食前服用藥物。此服藥方式主要針對病位在心腹以下(如脾胃、腸道、下焦等)的疾患,或需發揮補益、驅蟲等特定功效的方藥。

理論依據
《神農本草經》明確記載:「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藥而後食。」此理論基於中醫「升降浮沉」與「藥勢趨向」的用藥原則。空腹時,胃中無食物阻滯,藥力易於下行直達下焦病所,或充分吸收以發揮補益作用。此外,驅蟲藥需趁蟲體未得食氣而空腹時服用,以增強藥效。

適用範圍

  1. 脾胃及下焦病證:如腹脹、泄瀉、痢疾、小便不利等,病位偏下,食前服可使藥力速達病所。
  2. 補益類藥物:如補氣、補血、健脾等方劑(如四君子湯、歸脾湯),空腹時利於藥性吸收,充養臟腑。
  3. 驅蟲藥:如烏梅丸、化蟲丸,空腹時蟲體受藥力直接作用,效果更顯。

中醫機理探討
食前服的核心在於「藥先食後」,使藥氣先行布散,避免食物阻滯氣機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空腹狀態下,藥液入胃,隨脾氣升清而上輸,或隨胃氣降濁而下行,依藥性趨向發揮作用。例如:

  • 攻下藥(如承氣湯類):空腹時藥力迅捷下行,通腑瀉實。
  • 固澀止瀉藥(如赤石脂禹餘糧湯):趁未進食前服用,以速達腸道收澀滑脫。

此服藥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順應人體氣機運行規律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