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頃

「食頃」為中醫古籍中常見的時間量詞,意指「進食一頓飯所需的時間」。此概念源於古代醫家對人體生理節律的觀察,以日常活動為參照,描述治療時機或病理變化的時程。

在《素問·刺瘧》中明確提及:「凡治瘧先發,如食頃乃可以治。」意指治療瘧疾時,需待發作後約莫一頓飯的時間(食頃),再行施治。此處「食頃」不僅是時間刻度,更隱含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思想——瘧疾發作初期,邪氣正盛,貿然施針恐傷正氣;待邪氣稍緩(約食頃後),氣機趨於穩定,此時介入方能調和陰陽,祛邪而不傷正。

中醫理論中的時間觀與「食頃」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時間與人體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「食頃」作為非精確但貼近生活的時間單位,反映古代醫家將自然節律融入醫學實踐的智慧。例如:

  1. 與經絡氣血流注的關聯:十二經脈氣血循行一日五十周,而「食頃」約當一刻至半時(古代一刻約15分鐘,半時即半小時),可對應特定經脈氣血盛衰變化。
  2. 與脾胃運化的關係:《黃帝內經》載「胃者,水穀之海」,食後脾胃受納腐熟,需「食頃」以化生精微。故針灸或服藥時機若標註「食頃」,可能與脾胃氣機升降有關,如補益藥常建議飯後服,取其「載藥上行」之效。

古籍中的應用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「食頃」亦見於其他醫籍,如《傷寒論》描述藥效發作時間,或《千金要方》記載艾灸留針時長,均以此為度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將「食頃」量化,如明代《類經》註解「一食之頃,約莫半時」,然實際應用仍重其「動態平衡」之意,非拘泥於固定分鐘。

現代詮釋與臨床意義
當代中醫研究認為,「食頃」的彈性時間框架,實為個體化醫療的體現。例如:

  • 瘧疾發作的「食頃」等待期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「寒戰期」轉「高熱期」的過渡階段。
  • 藥後觀察「食頃」,可視為藥物吸收、布散的初步時間窗,如桂枝湯「啜粥溫覆」後需觀察一時許(含食頃概念)以助藥力。

此術語至今仍見於方劑服法或針灸禁忌中,彰顯中醫「以人為本」的時空醫學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