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肉則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肉則復
定義
「食肉則復」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又稱「食肉則遺」,指熱病初癒之際,若過食葷腥肥膩之物,易致病邪滯留,引發病情復發或遷延不癒。此概念源於《素問·熱論》:「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」強調熱病恢復期之飲食禁忌,為中醫「食復」理論的重要範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病機闡釋
熱病過程中,邪熱耗傷人體陰津與正氣,雖症狀稍緩(「少愈」),然餘邪未清,脾胃功能尚未恢復。此時若驟食肉類等滋膩難化之品,易導致:- 脾胃運化受阻:肉類性黏滯,加重脾胃負擔,使水穀不化,積滯生熱。
- 助長餘邪:肥甘厚味助濕生熱,與體內殘留之熱邪相搏,誘發「死灰復燃」。
- 氣機壅滯:油膩之物阻礙氣機升降,影響正氣驅邪外出。
-
與「食復」之關聯
「食復」泛指疾病初癒因飲食失調而復發,而「食肉則復」特指熱病後攝取葷腥之弊。中醫認為,熱病餘期應以清淡易化之品(如粥糜、蔬菜)逐步調養,待脾胃功能恢復,再漸進補益。
古籍延伸論述
- 《傷寒論》亦強調「瘥後勞復」之忌,張仲景提出「大病差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」,間接呼應飲食不節致復發之理。
- 清代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區分溫病後期「食復」與「勞復」,指出「禁肉食,熱病之大戒也」,並建議以甘淡之品養胃陰。
臨床表現
若違反此禁,常見症狀包括:
- 熱勢復熾:再度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。
- 脾胃症狀: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便秘或溏滯不爽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轉厚膩,脈象滑數或濡滯。
中醫治療原則
針對「食肉則復」之病證,歷代醫家多主張:
- 消導化滯:選用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等方劑,消食導滯兼清餘熱。
- 健脾和胃:後期以六君子湯加減,恢復中焦運化。
- 透熱外達:若熱邪復盛,可酌用輕清之品如梔子、淡豆豉宣透鬱熱。
現代中醫觀點
現代中醫結合「營養醫學」概念,認為熱病後期人體處於高代謝狀態,過量蛋白質與脂肪攝入易加重炎症反應,與古籍「食肉助熱」之說相契合。然臨床亦需辨證施食,如氣虛者可適量配伍易消化之肉汁,但須避免肥厚油膩。
總結
「食肉則復」體現中醫「瘥後防復」的治未病思想,強調熱病調攝需順應脾胃生理特性,其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飲食調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