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傷,又稱「傷食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、過量或失宜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所引發的一系列症狀。此證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,屬內傷病範疇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過量:暴飲暴食,超過脾胃運化能力,致食物積滯於中焦。
- 飲食不潔:食用腐敗或生冷之物,損傷脾胃陽氣,濕濁內生。
- 飲食偏嗜:長期偏好辛辣、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阻滯氣機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影響肝脾協調,木鬱克土,加重食滯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胸脘痞悶、嗳氣頻作且氣味腐臭、厭食惡心,甚則嘔吐不消化食物。
- 中焦濕阻:舌苔厚膩(白膩屬寒濕,黃膩屬濕熱),大便溏瀉或黏滯不爽。
- 氣機不暢:腹脹腹痛,得排氣或噯氣後稍緩,脈象多滑或弦。
- 久傷轉歸:若未及時調治,可演變為「食積化熱」,見口乾口苦、便秘;或「脾虛夾積」,見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。
證型分類
- 食滯胃脘證:以脘腹脹滿、拒按、嘔吐酸腐為主,治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加減。
- 寒濕困脾證:脘腹冷痛、泄瀉清稀,苔白滑,治宜溫中化濕,方用平胃散合藿香正氣散。
- 濕熱食滯證:瀉下臭穢、肛門灼熱,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枳實導滯丸。
治法原則
以「消食導滯」為大法,根據兼夾證候輔以理氣、化濕、清熱或溫中。針灸常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內關等穴以調和脾胃氣機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宗必讀》強調:「傷食者,必惡食噫氣,如敗卵臭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飲食內傷,滯而不行,必見脹滿。」
食傷雖屬常見輕症,然脾胃為後天之本,長期失調易誘發疳積、痰飲等變證,故需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