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傷,病名。飲食不節所致脾胃損傷的病證。出《金匱要略.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。初起多見胸脘痞悶,噯氣腐臭,厭食,噁心嘔吐,泄瀉,苔膩等證。一名傷食,詳該條。

《金匱要略》曰:“食傷者,以飲食不節,傷及脾胃,故胸脘痞悶,噯氣腐臭,厭食,噁心嘔吐,泄瀉,苔膩而脈濡。”

食傷的病因是飲食不節,主要表現為胸脘痞悶、噯氣腐臭、厭食、噁心嘔吐、泄瀉、苔膩等症狀。

食傷的治療方法,一般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可用白虎湯、黃連湯、保和丸等方藥治療。

食傷的預防方法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,不吃過冷、過熱、過硬的食物,不暴飲暴食,不吃過於油膩的食物。

食傷的飲食宜忌,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粥、麵條、蔬菜、水果等。忌吃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的食物。

食傷的注意事項,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食傷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,如胃炎、腸炎、肝炎等。因此,如果出現食傷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