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時

食時,又稱辰時,為十二時辰之一,相當於現代時間的上午7點至9點。在中醫理論中,時辰與人體經絡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辰時正值胃經當令,是消化吸收的關鍵時段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胃經旺盛
    辰時氣血流注於足陽明胃經,此時胃氣充盛,消化功能最為活躍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胃者,水穀之海」,強調胃主受納、腐熟水穀的功能。此時進食早餐,可順應胃經氣血運行,助於營養吸收與氣血生化。
  2. 脾胃相表裏
    胃與脾互為表裏,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。辰時胃氣充足,能為脾的運化提供物質基礎,將水穀精微輸布全身,維持一日能量所需。若此時不食,易損胃氣,長期可能導致脾胃虛弱。
  3. 陽氣升發之時
    辰時屬陽,人體陽氣隨日出漸旺,此時進食溫熱易消化的食物,可助陽氣升發,符合「春夏養陽」的養生原則。

養生應用

  • 飲食建議:宜選擇溫和滋養之物,如粥、饅頭、山藥等,避免生冷油膩,以免阻滯胃氣。
  • 起居調攝:辰時宜活動肢體,促進氣血運行,但避免劇烈運動,以免分散消化所需的氣血。

食時在中醫時辰養生中佔重要地位,順應此時辰特性,有助維持脾胃功能與整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