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時,即辰時。相當於上午7點至9點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:「食時,陽氣始長,陰氣始退,食氣始接,胃氣始盛,此時人體陽氣生長,陰氣開始衰退,胃氣開始旺盛,是人體進食的最佳時間。」
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中說: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春夏養陽,則陽氣得長,陰氣得藏;秋冬養陰,則陰氣得藏,陽氣得長。」

根據這些記載,食時進食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,在早上7點至9點是最佳的時間。進食時,陽氣開始生長,陰氣開始衰退,胃氣開始旺盛,這對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和新陳代謝非常有益。

此外,根據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的指引,春夏季節宜在食時進食,以補充陽氣;秋冬季節宜在食時進食,以滋養陰氣。這是根據四季的氣候特點和人體的生理變化而制定的飲食建議。

除了補充營養和調節陽氣、陰氣外,食時進食還有其他好處。首先,它可以改善人體的生物鐘,幫助我們保持健康的作息時間,有利於睡眠質量的提升。其次,食時進食有助於增強體質,促進新陳代謝,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。

但在食時進食時,我們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項,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。首先,飲食要清淡,少油少鹽,避免過度負擔消化系統。其次,不宜暴飲暴食,要保持適量和節制。最後,餐後不要立即躺下,可以適當散步或活動一段時間,有助於消化和吸收。

總的來說,食時進食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健康、更有活力的生活。根據黃帝內經和素問的建議,選擇在早上7點至9點這個時間段進食,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身體的生物節律和氣候特點,提升飲食的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