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食痰,又稱食積痰,是指因飲食不消,或挾瘀血,遂成窠囊,多為癖塊痞滿的證候。
《東醫寶鑒》卷二:「食痰即食積痰也。因飲食不消,或挾瘀血,遂成窠囊,多為癖塊痞滿。宜青礞石丸、黃栝樓丸、正傳加味二陳湯。」
食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胸膈痞滿,噯氣頻作,或有惡心嘔吐。
- 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。
- 舌苔白膩,脈滑。
治療上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給予清熱化痰、消食導滯、活血化瘀等治療方法。
以下是幾個常用的食痰方劑:
- 青礞石丸:由青礞石、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化痰、消食導滯的功效。
- 黃栝樓丸:由黃栝樓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消食化痰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
- 正傳加味二陳湯:由二陳湯加減而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化痰消食的功效。
食痰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。
-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腐爛變質的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如果出現食痰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