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痰
證名,又稱食積痰,屬中醫痰證之一,指因飲食停滯不化,積聚成痰,或與瘀血相互搏結所形成的病理產物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聚為痰濁,滯留於臟腑經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導致食積內停,久而化生痰濁。
- 脾胃虛弱:素體脾虛,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與食積相結,形成痰濕。
- 瘀血互結:痰濁久滯,阻礙氣血運行,進一步形成痰瘀互結之證,常見於癥瘕、癖塊等病症。
臨床表現
食痰多見於胸膈痞滿、脘腹脹痛、噯腐吞酸、嘔吐痰涎等症狀。若與瘀血相搏,則可能形成局部包塊(如癖塊、痞塊),觸之有形,按之疼痛。舌苔多厚膩,脈象滑或弦滑。
治療方藥
中醫治療食痰以消食化痰、行氣散結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- 青礞石丸:主攻痰熱膠結,能墜痰下氣,適用於痰積壅盛之證。
- 黃栝樓丸(栝樓實為主藥):寬胸化痰,兼能潤腸通便,適用於痰阻胸膈兼便秘者。
- 加味二陳湯(出自《醫學正傳》):以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,加入消食行氣之品,如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,增強化痰消積之效。
相關證候
- 食積痰:專指因食積化生之痰,與食痰概念相近,但更強調飲食停滯的病源。
- 痰證:泛指痰濁引起的各類病證,食痰為其分支之一。
食痰的辨證需結合整體病機,若兼見瘀血,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,如桃仁、紅花;若痰熱明顯,則可配伍黃芩、梔子等清熱化痰。此證的調理關鍵在於恢復脾胃運化功能,使痰無由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