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肉
在中醫學中,「赤肉」一詞具有特定的解剖與生理意義,主要可分為兩類解釋:
- 肢體陽面之肉
「赤肉」指掌、指(或跖、趾)背側(陽面)的肌肉組織,與腹側(陰面)的肉相對。中醫理論強調陰陽對立統一,肢體陽面屬「陽」,其肌肉特性與陰面有所不同。此處的「赤」並非單純指顏色,而是象徵陽氣所主之部位,氣血運行較為外顯,與經絡中的陽經分布密切相關。 - 肌肉內層之赤色部分
「赤肉」亦指肌肉的深層結構,因其色偏赤而得名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脾主肌肉」,肌肉的營養與脾氣運化相關,而赤肉作為肌肉的內層,其色澤與氣血充盈程度有關。中醫認為,健康的赤肉應潤澤有度,若過於乾枯或色澤異常(如蒼白或暗赤),可能反映氣血失調或臟腑功能異常,例如脾虛濕困或血瘀等證候。
中醫理論延伸
赤肉的狀態可作為診察依據之一。例如:
- 氣血關係:赤肉豐潤者,多提示氣血充足;若萎縮鬆弛,可能為氣虛或精血虧損。
- 經絡聯繫:手足陽經(如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)循行於肢體陽面,赤肉的異常可能反映相應經絡病變。
- 五行歸屬:赤色屬火,與心相應,故赤肉的色澤變化亦可能與心火亢盛或心血不足相關聯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形色相參」的診斷思維,結合局部與整體,分析生理病理變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