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咸哮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咸哮嗽

證名:指因過食鹹味而引發哮證,並伴有咳嗽症狀者。首見於《醫宗必讀·咳嗽》。此證多因鹹味入腎,腎氣受損,水飲內停,上犯於肺,肺失宣降,故見哮鳴氣促,兼有咳嗽痰多之症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鹹味入腎,適量可軟堅散結,然過食則傷腎氣。腎主水,腎氣受損則水液代謝失常,聚濕成痰,痰飲上泛於肺,阻塞氣道,發為哮嗽。肺為嬌臟,痰飲內停,肺氣不得宣肅,故見咳嗽氣逆,痰涎壅盛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吐法
    可用砂糖、白麵、輕粉製餅服之,以催吐痰涎。此法旨在祛除上焦痰飲,緩解氣道壅塞。然吐法易傷正氣,須中病即止。
  2. 化痰降氣
    若痰飲未盡,可選用二陳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,以健脾化痰,理氣和中。若兼寒象,可加乾薑、細辛溫肺化飲;若痰熱內蘊,可加黃芩、桑白皮清熱化痰。
  3. 調補腎氣
    後期宜補腎固本,可選用金匱腎氣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,以滋腎納氣,防其復發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鹽哮:指因嗜鹹而誘發之哮證,多見於小兒,症見喘息痰鳴,與食咸哮嗽相似,然未必兼咳。

文獻考據
《醫宗必讀》提及此證,強調痰飲為患,以吐法祛邪為先。後世醫家亦重視腎氣與痰飲之關係,治療上多標本兼顧,既化痰止咳,又固護腎元。

此證臨床雖不多見,然體現中醫「五味所傷」及「痰飲致咳」之理論,於辨證施治中頗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