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癇

食癇為中醫小兒癇病之一,屬癇證範疇,多因乳哺不節或飲食失調所致。其病機主要與脾胃損傷、痰濁內生、上擾神明有關,臨床以突發抽搐、神昏、痰涎壅盛為特徵,發作時常伴隨飲食相關誘因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乳食不節:小兒脾胃嬌弱,若哺乳過量或過食肥甘厚味,易致積滯中焦,運化失常,痰濕內生。
  2. 痰濁上蒙:痰濕鬱久化熱,熱極生風,或痰隨氣逆,上擾清竅,閉阻經絡,發為癇證。
  3. 臟腑虛弱: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脾胃虛弱,痰濕更易內停,遇飲食不節則誘發。

臨床表現

食癇發作時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抽搐掣縱:手足抽動,角弓反張,或局部肌肉攣急。
  • 痰涎壅盛:喉中痰鳴,口吐涎沫,甚則嘔吐未消化之乳食,痰涎包裹於食物中。
  • 神志異常:發作時或狂躁呼叫,聲如犬羊,或目睛上視,意識不清。
  • 發作誘因:多與進食相關,如過飽、食滯後發作,吐後症狀稍緩。

鑑別診斷

食癇需與其他癇證區分:

  • 風癇:多因外感風邪或肝風內動,發作時以強直、顫抖為主,少見嘔吐痰食。
  • 驚癇:因驚恐觸發,常見驚叫、面色青白,與飲食無直接關聯。
  • 痰癇:痰濕偏重,發作時痰聲漉漉,但未必與食滯相關。

中醫治法

治療以消食導滯、化痰熄風為主,分發作期與緩解期調理:

  1. 發作期:急則治標,以豁痰開竅、熄風定癇為先,常用方如滌痰湯保和丸加減,或配合針灸人中、合谷等穴。
  2. 緩解期:健脾化痰、調理脾胃,方選六君子湯溫膽湯,佐以消食藥如山楂、神麴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十歲以下為癇」,並分風、驚、食三因,食癇屬「乳哺不節所成」。
  • 《奇效良方》描述其症狀:「手足搐動,角弓反張……吐出飲食方定」,強調痰食互結之病機。

食癇反映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,強調小兒餵養須節制,避免痰食內積而誘發癇疾。歷代醫家亦將其歸於「五癇」之一,突顯飲食因素在癇證中的特殊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