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癇,病名。小兒癇病因傷乳或傷食而發者。《諸病源候論.癇候》:「癇者,小兒病也。十歲以上為癲,十歲以下為癇。其發之狀,或口眼相引,而目睛上搖,或手足掣縱,或背脊強直,或頸項反折。」發病之源,有風癇、驚癇、食癇三種。食癇者,因乳哺不節所成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:「食癇為病,傷肉食,手足搐動,角弓反張,或拳攣,或張狂大聲,如羊如犬大叫,吐出飲食方定。其飲食盡被痰涎包裹在其中。」參見癇、五癇條。

食癇是小兒癇病的一種,多發生於10歲以下的小兒。發病時,患兒會出現口眼相引、目睛上搖、手足掣縱、背脊強直、頸項反折等症狀。食癇的發病原因,主要與乳哺不節有關。《奇效良方》中記載:「食癇為病,傷肉食,手足搐動,角弓反張,或拳攣,或張狂大聲,如羊如犬大叫,吐出飲食方定。其飲食盡被痰涎包裹在其中。」由此可見,食癇的發病與飲食不當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
食癇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祛痰止癇為主。常用方劑有羚羊角散、癇疾丸、牛黃清心丸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
食癇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做到定時定量、少食多餐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孩子出現了食癇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