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哮

證名,指因飲食厚味過度,導致痰濁壅塞、氣機阻滯而引發的哮吼之證。此證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,並於《醫旨緒余·哮》中進一步闡述:「有飲食厚味傷脾,不能運化而發者。脾傷則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,壅塞經隧,肺氣為之不利。」說明其病機與脾胃運化失常、痰濁內生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食哮多因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聚濕生痰。痰濁上犯於肺,阻遏氣機,肺氣宣降失常,因而發為哮吼。痰濁與氣滯互結,進一步加重胸膈壅塞,形成痰氣交阻之證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胸滿腹痛:因痰食積滯,氣機不暢所致。
  • 盜汗潮熱:痰鬱化熱,內擾陰分。
  • 哮吼頻發:痰阻氣道,呼吸不利,發作時聲如拽鋸,晝夜不休。

治法
消食健脾、化痰利氣為主,兼顧清熱疏導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栝樓丸:清化痰熱,寬胸利氣,適用於痰熱壅肺之證。
  2. 保和丸:消食導滯,健脾和胃,針對食積痰阻之病本。
  3. 清金丹(見《醫鈔類編》):側重化痰降氣,適用於痰濁壅盛、氣逆不降者。

辨證要點
食哮需與其他哮證(如風哮、寒哮、熱哮)鑑別,其特點在於:

  • 發作與飲食不節明顯相關。
  • 兼見脾胃濕滯症狀,如脘痞、嗳腐、苔厚膩等。
  • 痰質多稠厚,伴隨食積化熱者可見痰黃黏稠。

補充說明
食哮的調治需注重脾胃功能恢復,除藥物治療外,飲食節制為關鍵。若痰鬱化熱明顯,可佐以黃芩、桑白皮等清泄肺熱;若氣滯甚者,可加枳殼、厚朴以行氣寬中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故健脾化痰為根治食哮的重要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