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食瀉,病名。即傷食瀉。《醫宗金鑒.雜病心法要訣》:「過食作瀉,名曰食瀉,即胃瀉也。」參見傷食瀉、胃瀉條。
食瀉是由於過食生冷、油膩、不潔食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谷運化失常,而引起的腹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,糞便稀薄,色黃或白,量多,伴有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脹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食瀉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可選用白虎湯、葛根芩連湯、黃連湯等方藥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食瀉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不潔食物,不暴飲暴食。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食瀉的飲食宜忌:
宜:
- 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粥、麵條、白饅頭等。
- 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如新鮮蔬菜、水果、魚、肉、蛋等。
- 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食物,如山藥、白扁豆、蓮子、薏苡仁等。
忌:
- 生冷、油膩、不潔食物。
- 辛辣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胡椒、生薑等。
- 油炸、煎烤、煙熏等加工食品。
- 過甜、過鹹、過酸等刺激性食物。
食瀉的注意事項:
-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大便通暢,不要忍便。
-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勤換洗衣物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食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如果出現腹瀉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