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瀉

食瀉,又稱傷食瀉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量或食物不節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而引發的泄瀉。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云:「過食作瀉,名曰食瀉,即胃瀉也。」其病機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屬內傷飲食所致之泄瀉範疇。

病因病機
食瀉多因暴飲暴食,或恣食生冷、油膩、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,使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精微,反成濕濁,下趨大腸而致瀉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若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則升降失常,清濁不分,遂成泄瀉。

臨床表現
食瀉的主要症狀為腹脹腹痛、瀉下臭穢、糞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,瀉後痛減,伴有噯氣酸腐、食欲不振、舌苔厚膩、脈滑等。其特點為瀉下物多腐臭難聞,反映腸胃積滯未消之象。

辨證論治
食瀉的治療以消食導滯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常用方劑如保和丸,方中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藥可消食化積,陳皮、半夏理氣和胃,茯苓健脾滲濕。若兼有寒象,可加乾薑、砂仁溫中散寒;若濕熱偏盛,則可佐以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。

相關概念辨析
食瀉與胃瀉、傷食瀉概念相近,皆因飲食不節所致,但胃瀉更強調胃腑功能失調,而傷食瀉則側重於飲食所傷之病因。此外,食瀉需與其他類型的泄瀉如脾虛瀉、腎瀉等鑒別,後者多因臟腑虛弱,非單純飲食所傷。

食瀉的論治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原則,通過調理脾胃、消導積滯,恢復中焦運化功能,從而達到止瀉之效。歷代醫家對食瀉的論述豐富,臨床須結合具體證候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