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蟹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蟹中毒

蟹性寒涼,味鹹,歸肝、胃經,具清熱散結、通經活絡之效。然其性寒,若過食或體質偏寒者誤服,易致「食蟹中毒」,中醫又稱「蟹毒」或「中蟹毒」,多因寒濕內侵、脾胃受損,或蟹體不潔、穢濁蘊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傷中:蟹性大寒,過食則寒邪直中脾胃,陽氣受遏,運化失司,症見腹痛、泄瀉、嘔惡。
  2. 濕濁內蘊:蟹生於水,若烹調不當或腐敗變質,濕濁穢毒隨食入腹,阻滯中焦,可發為霍亂吐瀉。
  3. 過敏體質:素有風濕或氣血不和者,食蟹後易引動內風,發為疹癢、腫脹,甚則呼吸急促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寒濕型:脘腹冷痛、泄瀉清稀、肢冷畏寒,舌淡苔白膩。
  • 濕熱型:嘔吐酸腐、腹瀉臭穢、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風毒型:皮膚瘙癢、風團紅腫,或喉頭緊縮、胸悶氣逆。

中醫辨治

  1. 寒濕證
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化濕止瀉。
    •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,寒甚者佐以附子理中湯
  2. 濕熱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和胃降濁。
    • 方藥葛根芩連湯半夏瀉心湯,夾食滯者加焦三仙。
  3. 風毒證

    • 治法:疏風解毒,調和營衛。
    • 方藥消風散加減,喉腫者加桔梗、牛蒡子。

外治與輔助療法

  • 針灸: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內關以調和中焦;風毒者針曲池、血海。
  • 刮痧:沿膀胱經刮拭,助排寒濕之邪。
  • 食療:寒證可服生薑紫蘇飲;濕熱證宜綠豆甘草湯。

古籍記載

《本草綱目》云:「蟹,鹹寒有小毒,多食發風積冷。」《金匱要略》亦提及「蟹目相向,足斑目赤者,不可食」,強調辨蟹之良劣。

食蟹中毒之辨治,首重分寒熱、明虛實,調理中焦為要,兼顧祛邪通絡,以復臟腑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