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心痛

證名:因飲食不節所致之心痛,實指心口痛(即胃脘痛)。此證多因暴飲暴食、過食生冷或油膩之物,損傷脾胃,導致中焦氣機阻滯,胃失和降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脘腹脹悶疼痛,甚則拒按。
  • 吞酸噯腐,口中泛酸,噯氣帶有腐敗食物氣味。
  • 惡食納呆,厭惡進食或食後不舒。
  • 或見腹中有一條扛起之狀(氣滯食積之徵)。
  • 脈象多實而滑,右關脈尤為明顯(右關主脾胃,脈實滑提示食滯)。

病因病機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記載,飲食不節直接損傷脾胃,使運化失職,食積停滯中焦。胃氣壅滯,不通則痛,故發為心口疼痛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食滯胃脘,氣機不暢」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  1. 《醫宗必讀·心痛》
    提出食積心痛的特徵為「飽悶,噫氣如敗卵,得食則甚」,治療以健脾消食為主,方用香砂枳術丸加神曲、莪朮,以行氣導滯、消食化積。
  2. 《醫學從眾錄·心痛》
    強調食痛伴隨噯腐吞酸、惡食腹滿,甚則腹中有條狀扛起,脈實滑,右關尤甚。治宜平胃散加山楂、麥芽、半夏,以和胃降逆、消食化滯。
  3. 《醫學心悟·心痛》
    指出食痛因「傷於飲食」,症見心胸脹悶、拒按,或吞酸噯腐,脈緊滑。主張用保和湯(保和丸加減)以消食和胃,調理氣機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香砂枳術丸加神曲、莪朮:健脾行氣,消食導滯。
  • 平胃散加山楂、麥芽、半夏:燥濕運脾,和胃消食。
  • 保和湯(保和丸加減):消食化滯,調和脾胃。

相關條目
參見「胃心痛」,此證與食心痛相似,皆屬飲食傷胃所致,然胃心痛更偏重於胃脘局部氣機阻滯,治法可互參。

補充說明
食心痛雖名為「心痛」,實屬脾胃病範疇,與現代醫學的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、「急性胃炎」等病症有相似之處。中醫治療注重辨證施治,針對食滯輕重、兼夾寒熱等不同情況,靈活加減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