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勞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勞黃,病證名。見《醫學綱目》卷二十一。

1.為脾積之俗稱。《儒門事親》卷三:「脾之積,名曰痞氣。在胃脘,覆大如盤,久不已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,俗呼為食勞黃也。」詳痞氣、脾積條。

2.又稱食勞疳黃、黃胖。詳見各條。

食勞黃,又名食勞疳黃、黃胖,是小兒脾積的一種。其發病原因是由於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導致脾氣虛弱,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化生痰濁,痰濁內阻,鬱結於脾,脾氣不運,水濕內停,發為食勞黃。

食勞黃的臨床表現為: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腹脹,腹痛,四肢不收,發黃疸,舌苔白膩,脈滑。

食勞黃的治療以健脾利濕為主,可用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澤瀉、豬苓、車前子等藥物組成健脾利濕湯治療。

食勞黃的預防應注意飲食調節,少食肥甘厚味,多食蔬菜水果,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