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勞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勞黃
概念與定義
食勞黃,又稱「脾積」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學綱目》卷二十一。此病證主要與脾臟功能失調相關,表現為脾胃積滯、氣機不暢之症候群。
歷史文獻記載
根據《儒門事親》卷三記載:「脾之積,名曰痞氣。在胃脘,覆大如盤,久不已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,俗呼為食勞黃也。」此段文字明確指出食勞黃與脾積、痞氣的關係。
病因病機
食勞黃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飲食不節:長期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
- 勞倦過度:體力或腦力勞動過度,耗傷脾氣
- 情志失調:憂思傷脾,氣機鬱滯
- 外邪侵襲:濕熱或寒濕之邪困阻中焦
其病機核心為脾失健運,氣機阻滯,濕濁內生,久則化熱,熏蒸肌膚而發黃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胃脘部痞滿,按之有形
- 肢體倦怠,四肢不收
- 皮膚發黃,色澤晦暗
- 食欲不振,食後腹脹
- 肌肉消瘦,飲食不為肌膚所用
- 可能伴有輕度水腫
分類與相關證型
- 痞氣型:以胃脘痞滿為主,屬脾積範疇
- 食勞疳黃型:多見於小兒,兼有疳積表現
- 黃胖型:以面色萎黃、肢體浮腫為特徵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病證相區別:
- 黃疸:目黃、身黃、小便黃明顯
- 鼓脹:腹部脹大如鼓,青筋暴露
- 積聚:腹內結塊,固定不移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食勞黃以健脾消積、理氣化濕為主,根據具體證型可配合:
- 清熱利濕
- 消食導滯
- 活血化瘀 等治法。
預後轉歸
若及時調治,脾胃功能恢復,氣機暢通,則病情可逐漸好轉。若遷延不愈,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脾胃病證或影響他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