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蕈菌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蕈菌中毒

食蕈菌中毒,又稱「毒蕈中毒」,指因誤食有毒蕈菌而引發之中毒病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食諸菜蕈菌中毒候》,書中詳述其病因乃蕈菌之毒性內攻臟腑,導致氣血逆亂、陰陽失調。

證候表現
輕者可見頭痛、眩暈、嘔吐、泄瀉、胸悶、昏睡等症,或伴幻視、譫妄、精神錯亂等神志異常之象;重者則毒邪深陷,迅即耗傷真元,致氣脫陰竭,甚則暴斃。其毒性強弱與蕈菌種類、攝食多寡及體質虛實密切相關。

中醫病機
中醫認為,毒蕈之性多屬寒熱錯雜,或兼風、濕、火、痰等邪,入體後先犯脾胃,繼而內竄心包、肝腎。濕毒困脾則嘔瀉交作;熱毒擾心則神昏譫語;風痰上蒙清竅則眩暈抽搐;若毒邪深入血分,更可致溶血、黃疸等危候。

治法與解毒用藥
歷代醫籍載有多種解毒方藥,如《本草綱目》列舉甘草、防風汁、忍冬(金銀花)汁、蠡實(馬藺子)、醬汁、生薑、胡椒、綠豆汁、荷葉、阿魏、地漿(黃土澄清水)、童便等,皆具清熱解毒、和中化濕之效。

  • 清熱解毒:綠豆汁、忍冬藤、荷葉、生甘草,可解熱毒、護肝膽。
  • 化濕辟穢:生薑、胡椒、醬汁,能溫中止嘔,散寒濕之毒。
  • 通利排毒:地漿水(取黃土層滲水)或童便,可引毒下行,促邪外泄。
  • 開竅醒神:若見神昏,可配合麝香、冰片等芳香開竅之品(然須慎用)。

辨證施治
臨證須分寒熱虛實:

  • 熱毒熾盛:症見煩躁、發斑、出血,宜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濕毒蘊結:嘔瀉劇烈、脘痞苔膩,可用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。
  • 陰陽離決:肢冷脈微者,急予參附湯回陽固脫。

此症凶險,古法雖備,然須結合時宜,詳察病勢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