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噎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噎膈,又稱食膈,屬中醫「膈證」之一,首見於明代醫家吳崑所著《醫方考》卷三。此證以飲食吞咽困難、胸膈阻塞感為主要特徵,其病機與臟腑氣機失調、痰瘀互結密切相關,為中醫內科常見病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傷肝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胃氣上逆,噎塞不通。
  2. 飲食不節:長期嗜食辛辣厚味或過度飲酒,損傷脾胃,釀生痰濕,痰氣交阻於食道。
  3. 正氣虛損:年老體弱或久病耗傷,脾腎陽虛,津液不布,食道失於濡潤,或陰血虧虛,燥熱內生,灼津成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吞咽時胸膈痞滿,食物難下,甚則食入即吐,或伴隨嘔吐痰涎。
  • 兼症:胸悶脅痛、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,舌質暗或有瘀斑,苔多厚膩,脈弦滑或細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痰氣交阻型:吞咽梗阻、胸膈脹痛,情志不舒時加重,舌苔薄白膩,脈弦滑。治宜開鬱化痰,方用啟膈散加減。
  2. 瘀血內結型:飲食難下,胸膈刺痛固定,肌膚甲錯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選通幽湯血府逐瘀湯
  3. 陰津枯槁型:食道乾澀,形體羸瘦,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潤燥,常用沙參麥冬湯加減。
  4. 氣虛陽微型:長期飲食不下,面色㿠白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治宜溫補脾腎,方用補氣運脾湯右歸丸

古籍論述

《醫方考》指出:「食膈者,食入反出,此氣鬱痰滯所致。」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進一步闡明:「噎膈之病,多由肝鬱乘脾,痰凝血瘀,阻於胃絡。」強調情志與痰瘀為關鍵病機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開鬱理氣、化痰散結」為基礎,結合辨證輔以活血、養陰、溫陽等法。針灸常取膻中內關足三里等穴以寬胸降逆。外治法如穴位敷貼(以半夏、生薑等研末調敷)亦可輔助緩解症狀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食道狹窄」、「反流性食道炎」等病有部分交叉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,通過辨證論治以恢復氣機升降與臟腑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