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醫

食醫為古代中醫體系中專司飲食調養與營養調配之職官,其名首見於《周禮·天官》。周代醫學分科明確,設「食、疾、瘍、獸」四科,其中「食醫」列為首科,專責王室貴族之膳食配伍、節令飲食調攝,以及飲食禁忌,可視為中國早期營養醫學與食療學之實踐者。

職能與理論基礎

  1. 調和五味,順應四時
    食醫遵循「四時五行」理論,主張飲食須配合季節氣候變化。如《周禮》載:「春多酸,夏多苦,秋多辛,冬多鹹」,以五味對應五臟(肝心脾肺腎),透過食物性味(寒熱溫涼)與臟腑生理特性相協調,達到「治未病」之效。此理論後世發展為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食養原則。
  2. 膳食配伍與禁忌
    食醫掌握「食物相須相使」與「相反相畏」之理,注重主副食搭配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」,強調均衡攝取各類食材以滋養氣血。此外,亦避開性味相剋之組合(如蟹與柿),此為後世藥食同源理論之濫觴。
  3. 階級飲食差異
    周代食醫服務對象以貴族為主,其膳食設計反映社會階級。如《周禮》記載:「王日一舉,鼎十有二物」,說明王室飲食不僅講究營養,更需符合禮制規格,體現「醫食合一」的文化特質。

與其他醫科的區別

  • 疾醫(內科):主司疾病治療,以藥石針灸為手段;食醫則側重未病調理,以飲食為媒介。
  • 瘍醫(外科):處理外傷瘡瘍;食醫則透過食補促進傷口癒合,如後世《食療本草》所載之補虛膳食。
  • 獸醫:專治牲畜疾病,食醫職能限於人類飲食保健。

歷史影響

食醫制度為中醫「藥食同源」思想奠定基礎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設「食治」專篇,元代《飲膳正要》集宮廷食療之大成,皆可視為食醫傳統之延續。其核心理論——「飲食有節,謹和五味」,至今仍為中醫養生學所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