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已即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已即吐

食已即吐,為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進食後不久,食物即被吐出。此症多由胸膈胃脘有熱、痰氣鬱結、飲食停滯、瘀血內阻等因素所致,亦可見於噎膈等病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胸膈胃脘有熱
    熱邪蘊結於胃,胃氣上逆,導致食物入胃後迅速被吐出。《金匱要略·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」此因胃熱上衝,需清熱通降,使濁氣下行。
  2. 痰氣鬱結
    痰濁阻滯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食物難以下行,反逆而上出,形成嘔吐。
  3. 飲食停滯
    食積內停,胃失和降,食物不得消化,反而上逆,表現為食後即吐。
  4. 瘀血內蓄
    瘀血阻滯胃絡,影響胃氣通降,導致嘔吐,此類患者可能伴有固定疼痛、舌質紫暗等瘀血徵象。
  5. 噎膈
    食道狹窄或閉塞,食物難以下行,進食後即嘔吐,多屬重症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大黃甘草湯(《金匱要略》):
    適用於胃熱上衝之食已即吐,方中大黃瀉熱通腑,甘草緩急和中,使濁氣下行,嘔吐自止。
  2. 通幽湯(《蘭室秘藏》):
    適用於瘀血內阻或噎膈所致之嘔吐,方中當歸、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生地、熟地滋陰潤燥,升麻、甘草調和氣機,使氣血通暢,嘔吐得解。
  3. 其他辨證用方

    • 痰嘔:可用二陳湯加減,化痰降逆。
    • 食嘔:可用保和丸消食導滯。
    • 熱嘔:可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。
    • 血嘔:可用失笑散合四物湯活血止血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上焦吐:嘔吐病位偏上,多屬熱證或氣逆。
  • 熱嘔:因胃熱或肝胃鬱熱所致嘔吐。
  • 痰嘔:痰飲內停,胃氣上逆而嘔。
  • 食嘔:飲食積滯,胃失和降而嘔。
  • 血嘔:瘀血阻滯,胃絡受損,嘔吐夾血。
  • 噎膈:食道狹窄,進食困難,食後即吐。

食已即吐一症,需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