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已即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已即吐,證名。進食後片刻即吐出。因胸膈胃脘有熱、痰氣鬱結、飲食停滯、瘀血內蓄等引起。又為噎膈症狀之一。

《金匱要略.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》:「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心典》卷下:「若下既不通,必反上逆,所謂陰陽反作,氣逆不從,食雖入胃,而氣反出之矣。故以大黃通其大便,使濁氣下行濁道,而嘔吐自止。」

亦可用通幽湯

詳見上焦吐、熱嘔、痰嘔、食嘔、血嘔、噎膈等條。

食已即吐,又名食後即吐、食入即吐,是指進食後片刻即吐出,吐出物多為未消化的食物。其病因多為胸膈胃脘有熱、痰氣鬱結、飲食停滯、瘀血內蓄等。

食已即吐的臨床表現為進食後片刻即吐出,吐出物多為未消化的食物,伴有胸膈脹悶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
食已即吐的治療以清熱化痰、行氣消食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大黃甘草湯、通幽湯等。

食已即吐的預防應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保持心情舒暢,適當運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