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亦,又稱「食(亻亦)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雖能食而形體反見消瘦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氣厥論》,其病機主要與腸胃及膽腑之熱邪移傳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大腸移熱於胃
《素問》云:「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亦。」大腸屬陽明經,若邪熱內蘊,移傳於胃,胃火熾盛則消穀善飢。然熱盛耗傷陰液,雖能納食,水穀精微卻不得濡養肌肉,故見形體消瘦。 - 胃移熱於膽
同篇亦提及:「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」胃熱上熏,波及少陽膽腑,膽火內鬱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。膽主決斷,參與消化,熱擾膽腑則氣機失調,雖能食而代謝紊亂,精微不布,遂成消瘦。
臨床表現
- 多食易飢:胃熱熾盛,腐熟過度,故患者食慾亢進。
- 形體消瘦:陰液耗傷,肌肉失養,雖多食仍見體重減輕。
- 兼症:或見口乾、煩熱、大便燥結、小便短赤等熱象,舌質紅,苔黃,脈數或弦數。
與現代疾病之關聯
此證與現代醫學之「糖尿病」(消渴)、「甲狀腺機能亢進」(癭氣)、「腸道寄生蟲病」等有相似表現。如:
- 糖尿病:中醫辨證多屬胃火灼陰,與「食亦」之胃熱消穀機制類同。
- 甲亢:肝膽鬱熱,氣陰兩傷,亦見多食消瘦之候。
- 寄生蟲病:蟲積耗傷氣血,雖能食而肌膚不榮,然此屬蟲證範疇,需結合四診鑒別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清熱養陰、調和臟腑為主,依病機不同而選方:
- 大腸熱移胃: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胃瀉火,益氣生津。
- 胃熱移膽:選用黃連溫膽湯清膽和胃,降逆化痰。
- 陰虛內熱:配合玉女煎或六味地黃丸加減,滋陰降火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能食而瘦,責之陽明有火。」強調陽明經熱盛為關鍵。《類經》則注:「亦者,易也。謂食易消而瘦易至。」點明「食亦」之名源於食物易化而形體易損之特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