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遠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遠服乃中醫服藥法之一,指於距離日常進食用膳時段較遠之時辰服用藥物。此法主要應用於調理脾胃功能及施行瀉下療效之方劑,其理論根基於中醫臟腑氣機運行與藥性歸經之辨證思維。
從中醫理論析之,脾胃屬中焦,主運化水穀精微,其氣機升降關係五臟六腑之平衡。當治療脾胃疾患時,若藥物與飲食同進,易受水穀之氣干擾,反減損藥力直達中焦之效。故《黃帝內經》有「治中焦如衡」之說,強調脾胃用藥需避開飲食氣機交爭之時。如健脾益氣之四君子湯、理氣和中之香砂六君子湯等方,傳統多擇辰時(上午7-9時,胃經當令)或戌時(晚上7-9時,脾經旺時)空腹服用,使藥性專注調理中州。
至於瀉下類方劑,如大承氣湯、麻子仁丸等,採用食遠服法則另有深意。此類方藥多含大黃、芒硝等峻下之品,需避開脾胃消化穀食之繁忙時段,既可減輕對正氣的耗傷,又能使瀉下藥力集中攻逐腸腑積滯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曾論:「下藥欲其速效,當空心服之」,即指此類用法。臨床運用時,常選寅時(清晨3-5時,大腸經旺)服藥,順應人體陽氣初升、腸腑傳導之勢,助藥力發揮。
此法亦體現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原則,與子午流注學說相呼應。不同於西醫定時定量之用藥概念,中醫更重視藥物與人體氣血週期之共振,透過擇時服藥以強化經絡氣血與藥性之協同作用。如治療下焦濕熱之八正散,傳統多於申時(下午3-5時,膀胱經旺)空腹服用,即取其氣血注於下焦時,導藥力直達病所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