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脹

病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制而導致的腹部脹滿不適,屬中醫「脹滿」範疇。見於《世醫得效方·脹滿》,亦稱「谷脹」或「食積腹脹」。《症因脈治·食積腹脹》指出,此症成因在於「胃強能食,脾弱不消」,即脾胃功能失調,食物停滯中焦,化生積滯,阻礙氣機,遂發為腹脹。

病因病機
食脹多因暴飲暴食、過食生冷油膩,或脾胃素虛,運化無力所致。飲食停積於胃腸,氣機壅滯,升降失常,故見脘腹脹滿;若積久化熱,可兼見便秘、口臭;若濕濁內蘊,則可能伴隨泄瀉、苔膩等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腹部脹滿,按之濡軟或拒按,心下痞硬,食欲不振,噯腐吞酸,或嘔吐未消化食物。若積滯嚴重,可出現腹痛拒按、大便秘結;若脾虛濕盛,則可能大便溏瀉、排便不暢。舌苔多厚膩,脈象滑實或弦滑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寒濕食滯

    • 症見腹脹、腹瀉、口淡不渴,舌苔白膩。
    • 治宜溫中化濕、消食導滯,方用胃苓湯加山楂、麥芽,或人參養胃湯佐香附、砂仁;寒甚者可用治中湯加丁香,或單用厚朴、附子煎服。
  2. 濕熱食積

    • 症見腹脹便祕、口乾口臭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宜清熱消積,方選保和湯;若傷於肉食,可用黃連、阿魏醋製為丸,或三補丸以香附、山楂煎湯送服;若果食積滯,可用古桂香丸或鹽湯探吐。
  3. 實熱燥結

    • 症見腹滿硬痛、大便不通,脈沉實。
    • 治宜瀉下通腑,方如大承氣湯加桂枝,或厚朴湯;熱積甚者用牽牛丸,虛中夾實者選木香檳榔丸滋腎丸調理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谷脹:專指因穀食不化所致脹滿,治法與食脹相通。
  • 氣脹:因情志不暢、氣機鬱滯所致,脹滿時輕時重,與食積之持續脹滿有別。

食脹之治療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實者宜消導攻下,虛者需健脾佐以消積,兼顧調理脾胃氣機,以恢復中焦升降之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