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症

病名:屬十二症之一,因脾胃虛弱,飲食停滯日久,結聚成有形積塊之病症。

病因病機
食症之成,多因脾胃素虛,運化失職,復因飲食不節,生冷過度,或過食肥甘厚味,致飲食積滯,久而不消,結聚於腸胃之中,與正氣相搏,漸成有形之塊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若其功能受損,則氣血生化乏源,進一步加重積滯之勢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語聲嘶啞,脘腹脹滿,言語時氣息不足,舌體拖曳,言語艱澀。平素畏寒,時常口泛清水,四肢畏冷,狀如瘧疾發作。飲食難進,脘腹悶痛,按之可觸及有形積塊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此人食結在腹,病寒,日里常水出,四體灑灑,常如發瘧,飲食不能常,自悶悶而痛。」《聖濟總錄》亦載:「脾胃虛弱,飲食累傷,積久不去,結在腸內,與正氣交爭則心腹硬痛,妨害飲食,肢體消瘦。」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氣滯食積

    • 症見脘腹脹痛,噯腐吞酸,積塊堅硬。
    • 治宜疏導積滯,和中消食,方用大和中飲消食丸
  2. 氣壅血滯

    • 兼見形寒肢冷,氣血運行不暢。
    • 治宜行氣活血,散寒消積,方用烏藥散
  3. 脾虛血弱

    • 症見面色萎黃,肢體消瘦,氣短乏力。
    • 屬脾氣虛者,用芎歸四君湯以益氣健脾;
    • 屬脾氣鬱結者,用歸脾湯以健脾養血。
  4. 肝脾血燥

    • 症見口乾煩熱,積塊堅硬。
    • 治宜疏肝健脾,養血潤燥,方用加味逍遙散

其他常用方劑

  • 檳榔丸:行氣導滯,消積化滯。
  • 麥櫱湯:健脾消食,和中化積。
  • 丁香丸:溫中行氣,散結止痛。

相關病症
食症與「癥病」同屬積聚範疇,然癥病泛指腹內結塊,食症則專指因飲食積滯而成之症結。另可參見「十二癥」條,以明其分類與異同。

食症之治,首重調理脾胃,疏導積滯,兼顧氣血運行,使中焦氣機通暢,則積塊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