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食症,病名。十二症之一。脾胃虛弱,飲食積久不去,結成之有形積塊。
《諸病源候論.症瘕病諸候》:「發語聲嘶,中滿濁而後語,乏氣拖舌,語而不出,此人食結在腹,病寒,日里常水出,四體灑灑,常如發瘧,飲食不能常,自悶悶而痛,此食症病也。」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:「脾胃虛弱。飲食累傷,積久不去,結在腸內,與正氣交爭則心腹硬痛,妨害飲食,肢体消瘦,以手按之,積塊有形,謂之食症。」
《類證治裁.痃癖症瘕諸積論治》:「食症,脾胃先弱,飲食失調,生冷不化,日漸成塊。」
治宜先主疏導,佐以和中,用大和中飲或消食丸。氣壅血滯,形寒者,用烏藥散;脾氣虛血不行者,用芎歸四君湯;脾氣鬱血不行者,用歸脾湯;肝脾血燥不行者,用加味逍遙散。亦可用檳榔丸、麥櫱湯、丁香丸等方。
參見癥病、十二癥條。
食症是由於脾胃虛弱,飲食積久不去,結成之有形積塊。其主要症狀為發語聲嘶,中滿濁而後語,乏氣拖舌,語而不出,此人食結在腹,病寒,日里常水出,四體灑灑,常如發瘧,飲食不能常,自悶悶而痛。
治療食症,首先要疏導積塊,然後再調理脾胃。可以用大和中飲或消食丸等方。如果是氣壅血滯,形寒者,可以用烏藥散;脾氣虛血不行者,可以用芎歸四君湯;脾氣鬱血不行者,可以用歸脾湯;肝脾血燥不行者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。也可以用檳榔丸、麥櫱湯、丁香丸等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