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滯丹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滯丹毒
食滯丹毒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丹毒之一類,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四,又稱「滯熱丹毒」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調相關,導致濕熱內蘊,鬱而化火,外發肌膚而成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過食肥甘厚味,或飲酒無度,脾胃受損,運化失司,濕濁內停。濕鬱久則化熱,熱毒熾盛,循經外竄,蘊結於肌表血絡,發為丹毒。其病位多在脾胃,與三焦氣機不暢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皮膚局部焮紅腫脹,邊界清晰,觸之灼熱疼痛,或伴見水皰、滲液。嚴重者可有身熱煩渴、胸悶脘痞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內蘊之象。病發部位多見於下肢或顏面,與濕熱下注或上攻之勢相關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濕和胃為主。常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合平胃散加減,以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,蒼朮、厚朴健脾化濕,配合牡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解毒之力;若濕重腫甚,則佐以澤瀉、茯苓利濕消腫。
外治法
可配合外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若局部潰爛,則以生肌玉紅膏護瘡生肌。
食滯丹毒之辨證,需注重脾胃濕熱與血分熱毒之輕重,臨床須四診合參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